妈妈坐一夜火车,去看执勤儿子,缺乏人性的新闻难以让我们感动

妈妈坐一夜火车,去看执勤儿子

近日,一则新闻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位母亲连夜从河南坐火车到北京,看望正在广场执勤的儿子。

然而,面对近在咫尺的母亲,儿子只是纹丝不动、目视前方,甚至连一个眼神的交汇都没有。

母亲则对此表示理解,笑称“看一眼就行了”。这个新闻让我严重不适。因为它马上让人联想起网络视频里外国军人突然出现在家人面前的那些感人情景。同样是普通人,我们为什么和其他人的七情六欲都不一样?

妈妈坐一夜火车,去看执勤儿子

报道者试图用“坚守岗位”、“纪律严明”、“母慈子孝”的标签来包装这个故事,以期感动观众。但冰冷的现实是,这则新闻非但未能让人感动,反而因其刻意营造的、缺乏人性的叙事,让人感到深深的不适与质疑。

我们当然需要感动。

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那些关于奉献、责任和亲情的温暖故事,是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清泉。然而,感动的前提,是故事内核中闪耀的人性光辉。而这则新闻,恰恰在追求某种极端化的“感动”时,将最基本的人性遗忘了。

在这段被精心策划的叙事中,人的情感被异化为宣传的符号。儿子的“纹丝不动”,被塑造为对纪律绝对服从的图腾,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终极体现;母亲的“笑呵呵”,则被规训为深明大义、无条件支持的形象。我们看不到久别重逢时儿子眼中的波澜,也看不到母亲眼神中可能一闪而过的失落与心疼。

所有自然的、温热的人之常情,都被一种冰冷的、格式化的“正确”所取代。这种叙事所颂扬的,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压抑与牺牲,它试图让我们为亲情的被剥夺而鼓掌,为人性的被磨灭而感动——这无疑是一种价值的错位。

更令人困惑的是,创造这一“感人场景”的成本如此之低,而解决的方案又如此简单。

在一个和平时期的日常勤务中,儿子的上级完全可以在确保岗位有人替代的前提下,给予他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让他能与远道而来的母亲说几句话,给她一个拥抱。这无关纪律的松懈,恰恰体现了一个组织应有的温度与人文关怀。一个懂得体恤下属、关爱家属的集体,才能真正凝聚人心,激发更强大的归属感和战斗力。

然而,报道者和相关单位放弃了这一最顺理成章的人性化选择。他们刻意选择并放大了一个“不近人情”的瞬间,企图用这种极端情境来制造最大的戏剧冲击力。这暴露了某些宣传思维僵化的路径依赖——它们仍沉溺于塑造“高大全”的完美典型,推崇毫无杂念的绝对奉献,却与当下社会珍视个体尊严、情感价值的普遍共识严重脱节。正如批评者所言,七十多年过去了,某些主流媒体的叙事范式却未见根本性的革新。

即使你们醉心于宣传,也需要与时俱进,要学会讲述一个既关于责任与坚守,也关于爱与温度的、完整的人的故事。

一个强大的社会,其信心不应体现在要求成员割舍一切人之常情,而应体现在有足够的智慧与胸怀,去妥善安放和尊重这些情感。我们尊敬奉献,但我们更爱戴那些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奉献者。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真正的感动,源于对人性之善的共鸣,而非对人性之常的阉割。 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平衡纪律与温情的智慧,是能够讲述完整“人”的故事的新闻报道。

那些缺乏人性、刻意营造的“感动”,终将在时代的审视下,显得苍白而无力。

----- THE END------

三观一致的朋友可以加下面的微信, 点赞、转发是最大的支持!主号被封,现在文章的阅读数实在是太可怜了!

往文推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