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大家都在紧张的查分。
但是你知道在古代,比如清代是怎样公布考试成绩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清代科举考试体系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文武两科,各有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逐级而升。
殿试是科举最高规格的考试,考题由皇帝亲自来出,前十名先由阅卷官选出,再呈皇帝亲定名次。
殿试只进行排名,不再淘汰,均称进士,根据成绩不同分为三甲。
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第二、三甲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童试和院试
童试是最低的一级,主要测验考生的基本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考过了之后就被称为童生,之后就可以参加院试。
院试考过就能成为秀才,秀才拥有很多特权,比如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成绩好的话国家每月还会发放粮食。
童生试分为县试、府试两个阶段,考试结束之后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出结果,考生可以在县里面、府里面等结果,也可以等结果出来的那天再去指定的地方查看,结果都是直接颁布,贴在指定的地方。
院试放榜时,县衙会专门派人送“捷报”到考中秀才的考生家中,收到通知书之后,考生家会给送通知书的人一些赏钱。
乡试
乡试是省级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考试时间在秋天,所以又称为秋闱。
乡试放榜时,可谓是万众瞩目。
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乡试榜单公布时,“自第六名拆弥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举子卷面姓名,以蓝笔书两长条,交监试主试阅过,始发省事吏,省事吏交写榜吏书之。
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
由此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每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围观群众更是心潮澎湃。
乡试放榜后,专业的“报子”们会在榜单上确认信息后,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到高中举人的考生在京城的寓所(或原籍)报喜,索取丰厚的“喜钱”。
报喜时往往敲锣打鼓,高喊“某某老爷高中举人!”。
明朝《涌幢小品》记载,状元郎回乡时,沿途官府需派车马护送,堪比现代“状元红毯”。
会试
会试在北京举行,每三年一次,时间是乡试的次年春天,所以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
会试考完之后,在礼部大堂前发榜,由于发榜的时候杏花正开着,所以也叫杏榜。
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在皇宫中的保和殿进行,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的结果公布方式最为隆重和荣耀。
殿试成绩揭晓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由于进士都是皇帝亲自点名的,所以也叫皇榜。
金榜分为“大金榜”和“小金榜”。
大金榜用于张挂公示,供天下人观看,尺寸巨大,以黄纸裱成巨幅,按殿试名次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书写所有进士姓名、籍贯、名次(一甲在前,二甲、三甲依次);小金榜呈报给皇帝御览的副本,尺寸较小,便于皇帝审阅。
放榜日清晨,礼部官员会郑重其事地将大金榜放入彩亭(装饰华丽的轿子),由仪仗队护送,一路鼓乐喧天,从皇宫抬往张榜地点(如长安左门)。
到达地点后,官员们将大金榜高悬于预先搭建的“龙棚”或张贴于专门的榜墙之上。
此过程万众瞩目,金榜一挂出,人群立刻骚动起来,人们争先恐后地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搜寻自己或亲友的名字。
一旦找到自己的名字,考生瞬间狂喜,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亲友们也会欢呼雀跃,互相道贺。
专业的“报子”们会在金榜上确认信息后,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到高中进士的考生在京城的寓所(或原籍)报喜,索取丰厚的“喜钱”。
报喜时往往敲锣打鼓,高喊“某某老爷高中第XX名进士!”。
传胪大典后,新科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名)会身着红袍,头戴金花,在盛大的仪仗簇拥下,骑马游街,从皇宫出发,经长安街等主要街道,接受万民瞻仰。
这是人生最巅峰的荣耀时刻之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是此景写照。
在清代,科举考试是读书人步入仕途的唯一正途,一旦考中,不仅个人荣耀,家族也会随之显赫。
因此,考试查分的结果对个人和家族的命运有着重大影响。而现代高考虽然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但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高考成绩并不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唯一因素。
“大金榜”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从隋朝始设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前后绵亘 1300 余年,虽然有弊端,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5 年 6 月,清代“大金榜”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官方认为科举这一制度具有国际影响力,日本、朝鲜等国纷纷效仿,欧洲也引入了这一考试制度的变体,对许多国家的公务员制度产生了影响。
如今,高考成绩陆续公布,考生们也已经进入了填报志愿的新阶段。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我们依然能从清代考试查分的历史中感受到古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考试的重视。
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