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新闻评论丨罗永浩吐槽西贝事件

媒体评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

事件导读

最近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一时间又把预制菜推上了舆论场的风口浪尖。

对于罗永浩的吐槽,西贝方面回应称,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另外,“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的蔬菜到店,现场炒制”。

然而,西贝的回应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多网友的认同。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12月底上线的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命名的功夫菜,就是以预制菜产品的形式主打到家场景下的“家庭消费”。而在此之前,西贝就开始了预制菜的初步探索。

评论标题

中青评论:是否预制,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

澎湃新闻评论:如果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红星评论:复盘西贝惊魂120小时,危机公关为何一再失效?

荔枝锐评:预制菜标准为什么没能化解西贝的危机?

核心观点

中青评论: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正视消费者和商家对于“预制菜”概念的认知错位,并尽量通过明厨亮灶等方式,使制作流程透明化,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

澎湃新闻评论:预制菜确实改变了人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吃饭,不再是厨师与食客之间的联结,而成为彻底工业化的流水线过程。

红星评论: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面对的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消费者,而是一个高度连接、情绪共振的共同体。

舆情应对实效的原因

红星评论:西贝后续的系列回应完全忽视了官方定义与坊间认知之间的差异,回避了真正触动情绪的痛点

西贝后续的系列回应,始终执着于强调其食材并非预制菜,试图用行业的专业定义去居高临下地“教育”消费者,而完全忽视了官方定义与坊间认知之间的差异。

在消费者心中,预制菜可能意味着不新鲜、没锅气、性价比低,而企业却回避了真正触动情绪的痛点。这种认知错位直接导致了企业层面的诊断失效。更致命的是,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以情绪化、对抗性的姿态参与舆论争议。

贾国龙的每一次“硬刚”,都可谓在消耗西贝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这不仅是个人的公关败笔,更是西贝作为企业,其管理思维滞后于时代节奏的一次集中体现。

事件分析

中青评论:消费者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餐品,只是对一些商家讳莫如深,有意强调“现做”而遮掩预制部分的文字游戏感到不满

近些年,预制菜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锁鲜、冷链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规范的落实,很多消费者担心的“科技与狠活”、口感有差异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一些连锁餐厅之所以倾向于采用中央厨房预处理的半成品,主要是出于提高出餐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口味统一等考虑。特别是对需要花费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熬制的餐品,从现实操作来看,如果不将费时的步骤前置,恐怕等餐时间和翻台率都会大受影响。

事实上,消费者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餐品,只是对一些商家讳莫如深,有意强调“现做”而遮掩预制部分的文字游戏感到不满。当消费者懵懵懂懂,只能依照生活经验猜测哪些菜品、哪些流程属于预制时,就会产生知情权和选择权没有被充分尊重的负面感受。毕竟,他们已经为传统意义上的“现炒现做”支付了溢价,如果商家只是对冷藏分封食材加个热、回个锅、简单放进烤箱,消费者就要重新打量这顿饭吃得“值不值”了。

澎湃新闻评论:如果真的要“强制注明预制菜”,我们很有可能不得不直面自己已经被预制菜“团团包围”的现实

当下越来越多餐饮品牌正走向规模化、连锁化,这也意味着,能够实现口味标准统一的预制菜或者中央厨房配菜必然会更受青睐。就算还有一些商家、饭馆坚持“现炒”,但在淘汰率极高、竞争极为激烈的餐饮行业,如果这种做法无法转化成实际的利润,恐怕也会难以为继。就此而言,如果真的要“强制注明预制菜”,我们很有可能不得不直面自己已经被预制菜“团团包围”的现实。

解决措施

中青评论:要正视消费者和商家对于“预制菜”概念的认知错位

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正视消费者和商家对于“预制菜”概念的认知错位,并尽量通过明厨亮灶等方式,使制作流程透明化,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比如,有关部门是否可以综合消费者意见和商家实操需求,进一步细化对预制菜的范畴规定?此外,目前《通知》虽明确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的明示做法,但许多餐厅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是否预制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对此,能否可以出台一些更具约束性的规定,切实要求商家应就哪些制作食材、环节存在预制成分进行明示?

概念的厘清,应是各方理性讨论问题的“原点”。到底啥是“预制菜”,该有个更清晰、明确的说法了。

红星评论:企业要懂传播、善沟通,以平等的姿态、真诚的态度重建与消费者之间的可持续信任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面对的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消费者,而是一个高度连接、情绪共振的共同体。就如此前不少舆情事件一样,一次投诉可能演变为全民声讨,一句回应可能引发全网嘲讽。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生存法则已然发生变化。过去,只要做好产品和服务,就能赢得市场;如今,还必须懂得怎样与消费者对话,倾听沟通,提供情绪价值。

餐饮业的发展已越过了“吃饱就行”的粗放阶段,而进入到追求品质和体验的精细化时代。大众心理也早已重新定义“价值”——它不仅包含产品本身,更涵盖透明、尊重、共情等情绪维度。当争议产生,所谓的危机公关不过是技术手段,只能“救火”,而更重要的则是与用户情绪对话。

此次风波也是一记沉痛提醒:在中国餐饮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管理的现代化必须与技术的标准化同步推进。企业不仅要会做产品,更要懂传播、善沟通,以平等的姿态、真诚的态度重建与消费者之间的可持续信任。

荔枝锐评:西贝应在这场风波中真正学会换位思考

贾国龙承认“应对方式有错”,算是“认了输”。他有一句话说得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大概在经历了舆论锤打后终于醒悟了,消费者是来花钱吃饭的,不是来花钱上课的。消费者不需要全文背诵预制菜标准,反而是企业不管怎样处理食材,都要用真实的品质、合理的价格、真诚的服务待客。如果能在这场风波中真正学会换位思考,西贝才有转危为机的可能。

相关链接

- END -

点击图片链接即可查看笔记介绍

编辑:东君忆

微博/小红书:@东君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