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国范围的集体心理博弈,让无数“聪明人”堵在了错峰返程的路上。
10月5日,“大聪明已经提前到5号返程了”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迅速突破1665.8万。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苦笑:“5号返程,主打一个错峰失败”。
这场发生在国庆中段的全国性拥堵,既不是传统的出行高峰,也不是经典的返潮时刻,而是一次集体“预判”的失灵。
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监测显示,今年国庆假期从10月3日起,全国多条高速公路车流量就持续处于高位,较往年同期提前进入返程模式。部分热门线路的返程高峰比预期提前了整整两天。
01 现象:“预判”与“反预判”的高速博弈
今年的返程高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双高峰”模式。据高德预测,10月5日、6日15时至19时迎来两大返程高峰,其中16-17时为全天交通最繁忙的“峰值时刻”。
在沪昆高速某路段,被堵了3小时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我特意查了数据,往年假期第六天开始拥堵,所以今年我选择第四天就返程。”“结果一上高速就傻眼了,车流一眼望不到头。”
这种“预判他人预判”的心理博弈,在全国各地上演。京港澳高速公路某服务区内,陈先生倚着车门,刷着手机上“提前返程的聪明人堵在路上发现全是聪明人”的热搜话题,苦笑不已。
导航软件数据显示,假期期间,“避开拥堵”功能的使用量同比增长45%,但道路拥堵指数仅下降2.1%。当大多数人都使用相同工具采取相似策略时,工具的效用会大幅降低。
02 分析:集体失灵与“逆向出行”策略的崩溃
“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向出行’策略的集体失灵。”社会学者王明分析,“当足够多的人同时采取相同的‘聪明’策略时,这种策略就不再有效,反而造成了新的拥堵模式。”
这种集体行为背后反映的是现代人对时间的深度焦虑。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除去工作和睡觉,2017年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27小时,较三年前(2.55小时)有所减少。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时间贫穷”的困境。现代社会中,每分每秒都与经济效益挂钩,快节奏让时间变得更为紧迫。
节假日集中出行更是放大了这种焦虑。我国目前的假日设计制度,对“逢假必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集中休假制度设计,使得刚性需求导致短期旅游消费者井喷。
再加上迟迟未能全面落实的带薪休假制度,造成了逢节必堵的尴尬现状,消费者无法自主选择旅游消费的时间。
03 根源:效率崇拜与“时间焦虑”的文化心态
“时间贫穷”不仅影响出行选择,更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哈佛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指出:人们在缺少时间时,会更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最需要关注的事情,而忽略更重要的事情。
这种心态导致我们在假期安排上表现出非理性的紧迫感。2024年《国民时间利用白皮书》显示:18-35岁群体日均工作通勤超10小时,较10年前增长26%;睡眠时间仅6.3小时,超60%人群存在“报复性熬夜”行为。
资本驱动的“速度崇拜”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卖要求30分钟送达,网课广告鼓吹“1小时学会Python”,连读书都要听3倍速讲书。当社会将“快”等同于成功,慢节奏成了可耻的标签。
智能设备本应解放人类,却让24小时待机成为新常态。洗衣机省下的1小时,转眼被直播间“秒杀”填满;视频会议消除通勤,却让卧室变成第二工位。
04 解决方案:打破“内卷”的多元出行策略
面对这一现象,交通运输规划师李强建议,未来的假期出行需要更多元化的策略。“除了调整返程时间,还可以考虑选择相对冷门的线路、不同的交通工具,或者适当延长假期,真正做到错峰出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部分游客开始尝试“逆向旅行”——选择前往相对冷门的目的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热门景区的压力。数据显示,假期期间,三四线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50%。
在技术层面,一些导航平台已经开始开发更智能的路线推荐算法,避免扎堆推荐同一条“小众路线”,导致“小众路变拥堵路”[citation:8。
德国联邦政府出台“防堵车计划”,投入巨资扩建高速公路网,并支持水路和铁路交通发展。日本则运用信息技术搜寻全国交通易堵点,平时对这些道路“瓶颈”加强改造,并在节假日增派交警指挥。
05 启示:从时间焦虑到时间理性
这场全国性的返程大拥堵,表面上是一场交通博弈,深层次看则是现代人时间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怎样对待时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贾晓波建议:要科学利用时间,不断优化自己的时间规划和任务分配,学习时间管理方法,既要有短期任务,又要有长期规划。
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懂得取舍,不要迷失在忙碌的生活中。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区分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效率(工具理性),却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价值理性),那么这种“理性”最终会带来非理性的结果。
假期出行本是为了休闲和团聚,但当我们将过多精力花在“怎样更快地到达”上,反而失去了休闲的本意。或许,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新的“时间素养”:既能够有效管理时间,又不被时间所奴役。
下午6点,陈先生的车终于缓缓驶出服务区。前方的道路依然拥堵,但他心态已经平和许多。“下次假期,我可能会选择火车出行,或者干脆在家休息。”他说。
导航地图上,红色拥堵路段依然连绵不断,但这些“大聪明”们已经开始明白:与其费尽心机做“聪明人”,不如换个思路,也许会更轻松。
在莫高窟第220窟,57岁的壁画修复师张建军已经与唐代画工“对话”了23年。当他用骆驼毛笔尖填补0.1毫米的裂缝时,手机屏幕上正滚动着“00后整顿职场”的热搜。“古人用千年等一幅壁画干透,现代人连30秒广告都要倍速播放。”他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