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灯-中国手工艺品

孔明灯

《孔明灯》,此词条收录于10/13,仅供参考

      孔明灯(Kongming Lantern)也被称为天灯、许愿灯、祈天灯或文灯,是一种源自中国的古老手工艺品。在古代,它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放飞孔明灯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民间习俗。现在,人们主要用它来祈福,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平安幸福的祈求。

      孔明灯最初用于军事联络和战术指挥,起源传说涉及五代的莘七娘和三国的诸葛亮。相传,诸葛孔明在一次交战中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他制作了一种会飘浮的纸灯笼,最后成功被解救,于是人们将这种灯笼称为“孔明灯”。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两个部分,主体大都采用安全阻燃棉纸或加厚阻燃拷贝纸糊成灯罩,支架主要由竹篾、铁丝组成,燃料为固体蜡。孔明灯和热气球都运作基于同一物理原理,即阿基米德原理,这使得它们能够成功地升空。

      孔明灯不仅是一种普遍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多维度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从原生态文化信仰到现代社会心理,孔明灯作为文化遗产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孔明灯燃放活动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已经形成当地民俗、传统的,如四川平乐,海南文昌、万宁、儋州一带,广西来宾良江畔的客家人或傣家人,台湾北部平溪地区等。然而,孔明灯的燃放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和环境问题。升空后一旦风力、方向不稳或燃放不当,孔明灯将直接威胁飞机、高压供电设备、通信设施、山林以及各类建筑安全,对地面防火安全危害极大。因此,许多地区已经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孔明灯的燃放进行了严格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二十四条规定,在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场所燃放孔明灯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