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很多城市似乎都兴起了一项网红旅游活动:亲近野生动物。
从南至北的景点无一例外,热情的游客挤满了海边码头、城市广场、山区自驾公路、野生动物园。
图片来源:小
在没有屋顶天花板的地方,投喂鸽子海鸥梅花鹿、摸一摸羊驼鳄鱼的头,弯腰和土拨鼠牛羊狼合个照。当地人看了或许嗤之以鼻,但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说,体验确实很新奇。
然而!现实会给人当头一棒——你以为来到《人与自然》的乌托邦,实则可能误入了它们的「潜在病原轰炸场」。
很少有人知道,许多看似呆萌可爱的野生动物,都是快速移动的细菌包、危险狡诈的捕食手。
图片来源:网络 上游新闻
真心劝你别和它们靠太近,千万不要!
你以为的鸽子浪漫投喂
可能是病毒的派对
不知打什么时候起,喂一次鸽子,体验梁朝伟的快乐,成为了出游的浪漫符号。
但在你美滋滋地掏出一把玉米粒前,有个冷知识必须普及:在国外,野鸽又被称为——「会飞的老鼠」。
图片来源:《疾速备战》剧照
这并不是骂它,而是鉴于它的行为习性 携带病原体风险,发出的实打实的医学警告。
很不幸,野鸽很脏是有科学依据的。公共卫生界目前发现的鸽传播的病原体,包括但不限于:
隐球菌 鹦鹉热 肠道病菌 寄生虫
野生鸽子本身不患隐球菌病,但它们是「完美的带菌者」,最大危险来自于鸽粪,是重要致病真菌的温床。
你可能觉得,夸张了吧?不就是点鸟屎吗?洗洗就完了。
但科学的耳光总是来得特别响亮。有研究者收集了大量鸽子粪便样本,并通过微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果发现鸽粪中新型隐球菌的阳性率高达 13.9%。[1]
更致命的是,这种真菌即便在干燥的鸽粪中,也能长期保持活性。这意味着不仅从天而降的鸽子粑粑有风险,一些鸽子经常聚集的场所,如老旧建筑的窗台、屋檐、广场、塔楼等——常常也是一些网红拍照打卡点,倘若积存了大量鸽粪,同样会成为隐球菌散播的风险区域。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这构成了严重的接触感染威胁,特别是对于老人、小孩等免疫力低下者来说。一旦其中的新型隐球病菌被...吸入,轻则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引发肺炎反应,包括发热、咳嗽和呼吸短促等;重则甚至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膜炎,导致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之前新闻就报道过,一个大爷常去杭州西湖边喂鸽子,肺上竟多了几个「白洞」,检查确诊正是感染了新型隐球菌病——这哪里还是可爱的小鸽子?活脱脱一只飞行的活阎王。
图片来源:杭州卫健委
此外,野鸽还可能携带其他多种病原体。
鹦鹉热:别以为只有鹦鹉是这种鸟疫病原的宿主,野鸽也是。感染后你可能会体验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剧烈的咳嗽,仿佛肺都要咳出来,民间称其为「鸽子病」。[2]
沙门氏菌等肠道病菌:鸽粪、鸽脚、羽毛上都可能携带,尤其气候湿热、人群密集区。
鸽虱、鸽蛆、螨虫等寄生虫:这主要针对常喂鸽子的人了~有些野鸽, 你翻开它的翅膀和肚皮下面,会看到密密麻麻全是寄生虫。密切接触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红疹等。
野鸽真比你想象的脏
事实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将鸽子列为城市卫生管理对象。景区也设立了标识,提醒游客别投喂鸽子。奈何总还有摊贩在卖饵料、有游客在喂饵料。
可能把病菌喂给你自己
对鸽子也不好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野生动物不仅脏
性格还暴躁、攻击性强
野生动物并不总像卡通片里那样搞笑软萌,恰恰相反,为了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它们可能携带未知病源,为了生存打架互殴,受惊吓后应激撕咬,战斗力之强,城市里的脆皮人类根本一无所知……
投喂等于「开致病菌盲盒」的,不只是鸽子一家。海鸥等鸟类也是潜在的「病原菌快递员」,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等。
但海鸥比鸽子更危险,它们往往性格更暴躁、攻击性更强。
图片来源:表情包
是的。很多人对这种飞行生物的印象,可能都停留在自由自在、人畜无害。不仅可以伸手投喂,还能嘴对嘴喂。
社交平台上有大量这样很 chill 的照片
图片来源:小
殊不知真实的海鸥,边吃边拉算好的,牙尖嘴利的它们一看到你嘴里的面包碎,指不定径直降落、下一秒已经精准爆啄你的嘴。
在国外,海鸥学会抢食、甚至主动攻击人类,造成食物抢夺、抓伤、啄咬、宠物袭击等公共安全问题,已经不是新闻了。
有科学家认为这和人为投喂存在关联,也有媒体推测或许和全球变暖有关。总之,一些地方法规也已经开始禁止游客在码头或景点投喂海鸥。
英国曾报道过当地海鸥
酗酒、吃鸽子、还偷叼走过一只宠物狗
图片来源:Fox News
如果说盲目喂食海鸥,你还抱有侥幸心理:哪怕被祸害,最坏结果好像也没那么坏?
那么把一些山里的「网红动物」不放在眼里(比如土拨鼠、野生牛羊狼、藏马熊……),坚持不懈地靠近、投喂、合影,真的可能升级到致命范畴!
拿土拨鼠举例,别看它圆滚滚的身子、短小的四肢,呆萌如动画片里的 NPC 在世,公共卫生界的它可谓罪行累累。
几年前,宁夏就通报过 1 例腺鼠疫,当事人在祁连山草原和土拨鼠合影并徒手喂食。如今在网上搜索「旅游 土拨鼠」,却依然能看到大量逗弄、喂食土拨鼠的亲密影像。
不是这张,但差不多这画风……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要知道,土拨鼠可是鼠疫耶尔森菌的天然宿主,带菌率非常高!且病菌致病力极强、极易导致死亡!
旅游时看到这样一只小可爱,绝非是自然馈赠的「惊喜互动」——是鼠疫在向你极限招手。
图片来源:四川新闻
藏马熊也不例外。这种自驾时偶遇,会在路边乖巧观望你的西藏棕熊,多少游客看到它憨态可掬的样子后,兴奋地摇下车窗、甚至开车门,上去围观?
图片来源:网络
赶紧跑才是保命硬道理!性格狡诈、擅长伪装的藏马熊,突然朝你挥来一巴掌时,能直接把车门拍凹、把你压成肉饼。对于体重几百公斤的它们来说,你的每次靠近,都在宣告《食物已上桌》。
图片来源:半月谈
其他像蝙蝠、峨眉山猴子这些就不说了,连北京野生动物园里的性格已经相对稳定的小熊猫,游客如果靠太近、强行贴脸合影,它们都可能在警觉下被激发防御本能,立即转为攻击性,一掌呼你脸上。
还有一些专供摄影的景点,哪怕一些野生动物看起来已经被「驯化」得非常擅长和人互动,也不排除存在管理不当、健康监测不到位、应激反应下伤人的风险。
当然不是说接触野生动物,就一定会感染病毒。但在野生动物被激发的本能和可能携带的病毒威胁面前,你我都可能沦为一块送上门的糕点。
图片来源:小
带着老人、小孩出游的,更要格外警惕,尽量别接触野生动物。如果接触过后,已经出现严重咳嗽、发烧、胸痛等不适,千万留个心眼,小心是感染信号!及时去医院检查。
大家牢记以下 3 个原则:
1. 不触碰、不逗弄、不合影。避免被野生动物感染或袭击。
2. 遵守景区规定,尽量避开动物聚集区。一些景区会设「禁止喂食」「禁止进入」等标识,要严格遵守。更不要在网红野生动物出没地蹲点,尤其不要进入动物栖息的洞穴、树洞、石缝。
3. 自我保护到位、及时清洗。对于一些威胁性相对较低的鸟类,如鸽子、海鸥,实在想喂,佩戴好口罩和手套,可以把吃的丢在地上,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喂完记得洗手。
出来玩当然开心最重要,但开心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尊重与自然之间的健康边界不是~
毕竟,野生动物不懂什么是合影,只会用本能回应你。你伸出手,它以为你要抢;你靠太近,它以为你要打;你给它吃的,它就可能以为——人类 = 食物。一旦这种印象建立,哪怕这次幸免于难,下一个游客也可能遭殃。
转发给你关心的 TA
野生动物健康隐患的科普
需要被更多人知道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Oliveira FS, Paula CR, Silva-Vergara ML. Environmental prevalence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 avian habitats. J Clin Microbiol. 2002.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9). Highlight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25, No. 11—November 2019.
策划制作
策划:伊之珠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见图注
最近微信改版,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丁香医生设为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