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洞-沟壕、土坡侧壁可以栖身的洞

猫耳洞

《猫耳洞》,此词条收录于10/13,仅供参考

      “猫耳洞”是指一种跟猫耳朵形状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是一种军事上供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

      猫耳洞是在土坡侧壁掏一个可以栖身的洞,能起到防御作用。猫耳洞的洞口应开设在土质好的阳坡、背风处,尽量避开阴坡、风口。猫耳洞结构简单,形状多为拱形,洞顶部防护厚度为1米左右,出入口可设置防护档板。洞高1.2米,2.0米长,洞内木板一搭就是床,弹药箱一垒就是桌子。最早的猫耳洞其实是“地下排水设施”,抗日战争时期,一向以战术运用灵活著称的桂军、湘军利用猫耳洞坚固、隐蔽的特点,改装成了小型防炮洞,将猫耳洞这一民用建筑,摆上了战争的舞台。“猫耳洞”的叫法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中国使用猫耳洞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中广西湖南的山地战中,由于日军炮火猛烈,中国军队也大量使用过。桂军以及中央军都曾利用这些工事重创过日军部队,曾经在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常德保卫战、桂林保卫战、喋血昆仑关等与日军血战的经典战役中使用,并在中国军队从兵员素质到装备等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有效的打击了日军的进攻和侵略。发生在一九四零年的关家垴战役,八路军发现日军挖了非常多的“猫耳洞”,八路军学习到了猫耳洞的战法,而后自己再研究演进,并大量应用。在解放战争时期,战士们便曾利用木头等材料在战壕侧壁、山坡阳面侧壁开挖的猫耳洞,有效地抵挡了国民党军的疯狂。抗美援朝期间的朝鲜战场上被志愿军广泛使用。

      1979年3月5日对越自卫反击战主要战事结束后,整个80年代期间,中越边境不时发生交战,特别是两山轮战期间对那些参加过对越反击作战的人来说,“猫耳洞”既是驻守一线阵地期间防身隐蔽的临时居所。战士们舍生忘我的精神极大震撼了身处后方置身和平环境下的各行各业的人们,向前线指战员学习,发扬猫耳洞精神,成为全社会上下的一致行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解放军逐步用新式的半永久野战工事取代传统的猫耳洞,这些新兴工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猫耳洞的恶劣条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