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初次离开家的年轻人,
踏入宿舍这片全新的小天地时,
都该备好一份 “独立生活手册”。
每次看到这类新闻,心里总会涌起一阵惋惜。
前几天,烟台一所高校发布了一则通报:
该校电子商务专业一名 19 岁的大二学生袁同学,在宿舍内被室友用锐器伤害,最终不幸离世。
警方对袁同学进行法医学死因鉴定后确认,他因胸部被锐器刺伤,引发肺破裂与大量失血而死亡。
据知情人透露,事发当天是 8 月 31 日,当晚 7 点 29 分,袁同学的家人突然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说孩子出了点意外,情况不太乐观,正在紧急抢救。
紧接着,班主任又补充了一句:孩子已经抢救无效,希望家属尽快赶到学校。
没过多久,涉事学院又发布了一则情况说明:“8 月 31 日下午,我校两名学生因私人矛盾爆发冲突,造成一人死亡。”
这个时间点,正是新学期刚开学的时候。
一句轻飘飘的 “私人矛盾”,却酿成了一场凶杀案。
那个刚离开家、对大学生活满怀期待的孩子,从此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
这样的悲剧,换做任何一个家庭都难以承受。
不少人既悲伤又感慨:同学之间的矛盾本可以好好解决,如今这样的结局,让两个家庭都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更让人揪心的是,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其实很常见。
可在学校里,父母不在身边,亲友也帮不上忙,一旦遇到心思不正的人,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难以预料的灾祸。
上个月中旬,湘潭大学周某案的二审判决结果公布。
新闻中提到:“周某因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对室友心存不满,便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趁机投放毒物,意图杀害两名室友,其中一名室友因没吃麦片而侥幸躲过一劫。”
相关报道里,对这些 “琐碎小事” 做了详细说明:
周某使用卫生间后不及时清理,导致常有异味;
他坚持要求寝室内必须开窗,即便其他人将窗户关上,他也会再次打开,为此和室友争吵过不下 20 次,甚至还发生过肢体冲突,需要隔壁宿舍的人来拉架;
他经常凌晨时分才回到寝室,且动静较大,影响其他室友休息,即便大家多次提醒,他也没怎么改进;
宿舍约定好轮流打扫卫生,可轮到周某时,他却总装糊涂不干活。
这些行为,让另外三名室友头疼不已,其中最受困扰的是室友小张。
小张曾在日记里写道:“上学期结束后新来了一位室友,成了我这段时间所有烦恼的源头。”
周某没有边界感,总喜欢以教育者的姿态输出观点,说几句话就要讲些大道理,这让小张格外难受。
比如,周某得知小张本科就读的学校不如自己后,对小张说:“别太自卑,你已经很努力了”;
知道小张是江西人,他又调侃:“哦~就是那个凭一己之力拉高全国彩礼水平的江西啊?我觉得你们江西……”
他还对小张的日常用品评头论足:说小张的水杯 “太偏女性化风格”,嫌弃小张爱喝的饮料价格太低,连小张袜子的质量也要吐槽几句。
小张和另外两名室友实在忍无可忍,一起写了一份宿舍调整申请,发给了辅导员。
周某知道这件事后,心里燃起了报复的念头。
在一次和室友小钟(化名)争吵后,他下定决心投毒,还说 “要让小钟身体难受一下”。
他借口要做 “猕猴桃相关实验”,网购了具有剧毒的秋水仙碱,然后趁室友都不在宿舍时,偷偷放进了小张和小钟一起吃的罐装麦片当中。
事发当天,周某躺在床上打游戏,小钟有事出去了,只有小张吃了那桶麦片。
吃完没多久,小张就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腹痛持续不止,腹泻超过 20 次,呕吐也有 10 多次。
第二天,室友陪他去医院检查,病历上记录着他的自述:“吃了味道发苦的麦片(未过保质期),之后就一直腹痛、腹泻、呕吐”,医院最初以 “腹痛腹泻” 将他收治。
医生的诊断也从最初的 “急性肠胃炎”,逐渐调整为 “不排除感染、毒素影响或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
这段时间里,周某一直装作毫不知情。
有人问他是不是在麦片里动了手脚,他多次否认,刻意隐瞒真相,就这样耽误了小张的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小张因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而死亡。
检测结果显示,周某投放的秋水仙碱剂量足以致人死亡。
而且在投毒前三个月,他还下载了上百篇关于 “秋水仙碱” 的论文。
面对铁证,周某却辩解:“我只是想做...实验,看看服用秋水仙碱后...会有怎么的反应,并没有想毒害任何人,只是对制药感兴趣。”
法理之下,不容狡辩,周某最终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和烟台的悲剧一样,这起案件也是因为同学矛盾、生活习惯不合,最终导致一名学生被室友杀害。
回头看这些悲剧,会发现矛盾的起点都格外微小,却又真实地让人心里不舒服。
这其实很符合现实:若是遇到一个明显心怀恶意的人,大家自然会主动避开;可偏偏是那种 —— 大家都是普通人,却因为性格、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不同,矛盾慢慢积累最终引发的冲突,最不容易避开。
中学时期还好,到了大学,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被安排在同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差异感会变得格外明显。
有的孩子出身富裕家庭,每月生活费能达到五位数,穿着高端户外品牌,开着小型跑车,使用全套苹果设备;
有的孩子可能是第一次离开从小长大的山村,靠着助学金维持学业和生活。
这种差异远不止是手机、电脑的不同,住在一起后,就连洗发水、牙膏、袜子的档次都可能相差悬殊。长期处于这样的差距中,很容易让人产生自卑心理,而这种心理其实暗藏风险。
更常见的矛盾还有生活习惯的冲突:夏天有人习惯 24 小时开着空调,有人却因为舍不得电费而反对开空调 —— 多出的电费会让同学觉得没面子,可不开空调又会有人心里憋着火;
有的孩子在家里被家人宠着,说话直接,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
有的孩子内心敏感,很容易多想,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能让他在心里纠结很久。
住在一起后,贫富差距、行为习惯这些差异都会赤裸裸地摆在眼前。
原本可能属于两个世界、这辈子都不会有交集的四个人、六个人甚至八个人,突然要朝夕相处好几年,日常出现一些小摩擦其实很正常。
网上有很多人吐槽 “室友让我见识到了人类的多样性”:
“我们寝室有个室友请假回了家,晚上另外 5 个人正在睡觉,她却在半夜 12 点隔着老远用手机远程把空调关了。”
“我每次出门都会被追问要去哪里,‘我去哪儿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啊’;买件新衣服回来,有人又会挤眉弄眼地说‘哟,又买新衣服啦’,真是莫名其妙,我花的又不是他们的钱。”
“有个室友会毫无征兆地直接拉开我的窗帘,把头探进来看看我在做什么。”
“遇到双标的室友才让人无奈:别人睡觉的时候她发出声音就没问题,可她睡觉的时候别人稍微有点动静,就像犯了大错一样。”
“还有那种从来不打扫卫生的室友:宿舍里明明有三个垃圾桶,他偏不往垃圾桶里扔,非要扔在地上;凌晨一点打游戏还大声喊叫,大白天自己要睡觉就非要把灯关掉,到了午觉时间却又不睡觉;还总用别人的桌子,别人的东西他想拿就拿。”
这些事,一次两次还能忍,可时间长了,换谁都会憋一肚子火,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性格直爽的人可能会想着以牙还牙,而天生喜欢讨好别人的人则会忍着不舒服去迁就。
他们都清楚,跟父母说这些事,最多也只能得到几句无关紧要的安慰,最后所有的事还是得自己扛着。
结果往往是自己在心里消耗自己,可总有少数人,实在忍不下去,最后竟然对室友动了凶器。
所以我想和那些第一次离家的孩子聊聊:进入宿舍这个全新的小圈子,到底该怎么生活?这其实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 “独立生存指南”。
首先要清楚一点:你们之间只是室友关系,不一定非得是朋友。
只不过是因为各种偶然因素,被随机安排住在了同一个房间里。有矛盾很正常,毕竟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价值观都不一样。
顺其自然就好:能成为朋友当然好,不能的话也没关系,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不用羡慕别人宿舍关系多好,也不用放低自己的姿态去讨好别人 —— 你完全可以到宿舍之外的地方,去认识和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
别让宿舍矛盾消耗自己的精力,接受那些你无法改变的事,去改变那些你能改变的情况。你在这里抱怨吐槽,人家却照样过得潇洒,所以别因为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如果他吵到你,你就买副耳塞;要是实在忍不下去,就申请调换宿舍。
遇到只是小摩擦的矛盾,要温和、灵活、豁达;要是遇到涉及原则的竞争性矛盾,就要坚定、果断、勇敢。
这不是软弱,而是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果你不想换宿舍,平时又不太会说话、不喜欢吵架,这里还有一份宿舍相处建议:
不要随便给室友送东西,也别期待大家会一起给你过生日;如果自己不太会说话,就别随意接话玩梗,也不要总是反驳别人;如果对方确实做错了,要当场合理地指出来,别忍着,也别做任人欺负的 “软柿子”;别不长记性,总想着要和他们一起玩;没有必要的话,就不要和室友一起聚餐、一起外出;如果遇到好几个人一起针对你,就直接点明 “我在跟他说话,没跟你说”,把多人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两个人之间的问题;要反思自己的问题,但不要过度消耗自己,坚持做自己才是最轻松、最舒服的状态;别总是记着别人的过错。
最后再多说一句:能接受宿舍关系不顺利,本身也是一种成长。
因为宿舍关系的本质就是 “随机分配”,不是什么命运共同体,室友不过是生活习惯、价值观都不同的陌生人,被强行安排在同一个空间里的临时同伴 —— 有时候,甚至连同伴都算不上,就像一起坐过几站地铁的陌生人。
遇到矛盾也别逃避,要直接去沟通。逃避矛盾,只会让问题越变越糟,最后演变成 “6 个人的宿舍却建了 8 个小群” 这种荒唐的情况。
沟通时也讲究方式:别直接说 “你吵到我了”,可以换种说法降低对方的抵触情绪,比如 “我睡眠比较浅,晚上声音大了会影响我休息”。
如果对方多次越过边界(比如长期偷用你的东西、故意孤立你),你先跟他沟通,要是还是解决不了,就申请换宿舍 —— 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比 “维持表面的和谐” 更重要。
别让别人一直影响你的情绪,你的时间应该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就像老话所说:“将军赶路,不会为了追逐小兔子而停下脚步。”
希望每一个离开家的年轻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写在最后:
我是一名纯靠文字吃饭的“手艺人”,不接广告、不直播、不带货,只有一双手和一颗想写到底的心。
您看到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熬过无数个深夜的结晶。
如果您曾被我的文字触动,或想为这份坚韧点一盏灯,请用赞赏支持我,哪怕是一块钱,也是对我莫大的帮助。
感恩所有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