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破洞”变成金矿。
57岁的丁亚文,是河南许昌市区里最不像“大妈”的大妈。
每天清晨7点半,她准时拉开卷帘门,把熨烫台、放大镜、几十种颜色的丝线一字排开。不到10分钟,第一位顾客上门——一条被猫抓坏的羊绒衫。
“能补吗?”
“放心,补完连猫都找不到。”
3小时后,顾客对着光翻来覆去,只看见一根若隐若现的细线,高兴的当场转账。
这一幕,丁亚文重复了21年。
从下岗女工到“织补女王”
1999年,36岁的丁亚文从纺织厂下岗。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她在许昌西湖公园门口摆了个小摊——“缝缝补补,1块钱起步”。
最初,她只会“粗针大线”,顾客嫌丑,自己也嫌丑。
“那就学!”她满城跑,一家家拜访有名的织补铺子,把衣服拆了缝、缝了拆,盯着每一针每一线的走向反复琢磨。为了摸清各种布料的脾气,她几乎把整座城的面料市场都踏平了,只要柜台里挂着的,她都剪一小块带回家,一点点尝试。
在这样的努力下,生意从一天几单暴涨到排队预约,补衣价格也从5元涨到1200元。有顾客拿着国际大牌的破损T恤找上门,看到修复效果后直接竖起大拇指:“这手艺值这个价!”
丁亚文织补的秘密,藏在三个“国家级”信函里——国家知识产权局寄来的3本专利证书。
2013年,“一种无垫布无痕纺补的方法”
2019年,“一种无痕纺补的方法”
2020年,“一种螺纹毛衣袖口及底摆修补的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把传统“垫布补”升级成“裸补”:不用底布、不用贴胶,只靠一根针把纤维“织”回去,成品肉眼几乎看不出痕迹。
21年,300万,两套房,500个学生
从街边1元小摊到市中心两家门店,丁亚文算了笔账:
累计收入300多万元
先后在许昌市区买下两套房
学员遍布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10多个国家,累计500 人
有人说,补衣服是夕阳行业。
丁亚文用21年证明:只要做到极致,每一根线都能缝出太阳。
当最后一针收完,丁亚文把衣服翻到正面——破洞消失了,只留下一条在阳光下才能看见的细光。她轻轻剪掉线头,像为一段故事画上省略号:技术写进了证书,但真正的专利,留在了每一双继续传递这束微光的手里。
点个“在看”,致敬每一个把小事做到极致,把技术保护并传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