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2025年1号洪水正在形成,三省全力应对
秋雨连绵,黄河水涨。就在刚才,水利部的一个决定让山西、河南、陕西三省立即行动起来。
潼关水文站的数据每小时都在更新。指针摆动,数字跳动,黄河水正朝着每秒5000立方米的警戒流量逼近。这是一个关键节点——按照预测,10月13日凌晨,这个数字将被突破,黄河将正式形成“2025年第1号洪水”。
受近期降雨影响,黄河中游支流汾河、渭河发生超警洪水,黄河中游干流出现明显洪水过程。潼关水文站将于10月13日凌晨涨至警戒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黄河将出现2025年第1号洪水,15日前后将出现约6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
水利部于10月12日20时针对山西、河南、陕西三省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并先后派出3个工作组分赴黄河中下游协助指导防汛工作。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根据水利部的通报,15日前后,洪峰流量将达到约6000立方米每秒。对于刚刚进入十月中旬的黄河来说,这是一场比往年来得更早的秋汛。
01 秋雨持续,黄河告急
持续降雨是这场洪水的直接推手。在黄河中游地区,秋天的雨幕似乎一直没有拉开。
汾河、渭河这两条黄河重要支流已经发生超警洪水,不断汇入的支流洪水让黄河干流不堪重负,水位持续上涨。
每秒6000立方米的洪峰流量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相当于每秒钟就有超过2.4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通过河道。这样的水量对于黄河中下游的河道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
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10月12日20时,水利部作出决定:针对山西、河南、陕西三省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几乎同时,3个工作组分头出发,紧急赶赴黄河中下游,协助指导地方开展防汛工作。这个夜晚,对许多黄河防汛人来说,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02 Ⅳ级响应背后的防汛布局
或许有人会觉得,Ⅳ级响应是应急响应中级别最低的,是不是意味着情况不那么严重?
完全不是这样。启动应急响应更像是一个信号,标志着防汛工作进入了更加紧张、更加有序的阶段。
在山西,沿黄各县市已经开始加强对堤防的巡查。特别是在一些历史上曾经出过险情的薄弱区段,巡查的频次明显增加。巡查人员打着手电,在夜色中仔细检查着每一寸堤防。
河南段的黄河河道宽浅,泥沙淤积严重,这样的河道特性让河南的防汛压力更大。河南黄河河务局的工作人员已经全员上岗,他们要根据上游来水情况,适时调整下游河道工程。
陕西方面,渭河入黄口的管控成为重中之重。这里的河道演变复杂,需要时刻关注河势变化,确保洪水顺利下泄。
03 十月洪水并非偶然
黄河在十月份发生洪水,其实并非偶然现象。在水利行业,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它——“秋汛”。
秋汛通常发生在9月至10月,其成因与夏季的“伏汛”有所不同。秋季,冷暖空气在黄河流域交汇,容易形成连绵降雨。这些雨水汇入河道,就形成了秋汛。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秋汛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而且流量较大。这提醒我们,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汛期规律正在被打破,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
历史资料显示,黄河以往的秋汛也曾造成过严重险情。因此,面对今年的第1号洪水,三省各地都不敢有丝毫大意。
04 沿黄各地的实战准备
防洪工程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经较为完善。小浪底、三门峡等水库正在根据来水情况调整下泄流量,发挥拦洪削峰的作用。
在山西运城段,当地的防汛物资储备点已经清点完毕。编织袋、救生衣、应急照明设备等一应俱全,确保随时可以调拨使用。
河南洛阳组织了防汛应急演练,重点演练了群众转移安置的流程。“人员安全是第一位的”,一位参与演练的干部这样说道。
陕西渭南则加强了对河道内作业人员的管理。所有采砂船等作业船只都已经固定停靠,防止被洪水冲走造成次生灾害。
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恰恰是防汛的重要环节。洪水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环节都严密配合。
据最新消息,潼关水文站的水位仍在持续上涨。水利部三个工作组已经抵达一线,正在与当地会商水情、研判形势。
这个秋天,黄河两岸的防汛人正严阵以待,他们的身影在堤坝上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