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财妈,关注职场和生活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找工作被拒的案件,非常值得和大家分享。
新闻事件:一场7年前的官司毁掉新工作
2025年9月,成都余女士因与前公司的劳动纠纷记录被新公司拒录,背调系统显示黄灯警告。
余女士在应聘某银行征信投诉专员岗位,突然接到该公司HR发来的不予录用通知。经过反复沟通,她才得知被拒录的原因,是公司在“背调”时,发现她和前公司有过打官司的记录,背调标为“黄灯”。
这让余女士十分疑惑,“这个劳动纠纷是七年前的了,而且我还是原告维权,在前公司工作一年没有签合同,公司不给我支付工资。”
“为什么现在求职还要背调这个?”余女士说,她询问HR为什么要查之前的劳动纠纷,对方告诉她,确实“背调”要查这一项,并且还会查征信、工商企业信息和是否有过刑事诉讼记录等。
Xx银行负责招聘的回复余女士 背调需要查明的信息
这次找工作因背调而失去工作后,余女士又到另外一家公司求职,在经历三天的培训后,余女士又收到了“不予录用”通知,不过,这次公司HR并未明说拒录原因。但余女士怀疑,原因也可能是来自背调,“我发现,这家公司背调时,需要授权法院民事诉讼信息、负面社会安全记录等信息,恐怕还是源于这个。”
余女士在第二家公司应聘时签署的背调授权书
然而,这并非孤例—根据公开裁判文书显示,2024年某互联网大厂因员工曾参与集体诉讼,将其列入永不录用名单。
职场背调的双面性
1. 合法背调的边界
根据《劳动合同法》,企业可核实学历、工作经历等基本信息
但查询诉讼记录需经本人书面授权,且不得歧视维权行为
2. 潜规则下的黑名单
某猎头公司内部文件显示:有劳动仲裁记录的候选人通过率降低67%
背调公司灰产:付费即可删除负面记录,明码标价5000元/条
维权者的生存悖论
案例对比
类型
案例A(余女士)
案例B(深圳程序员)
维权原因
拖欠工资
加班费争议
背调结果
黄灯拒录
绿灯通过
关键差异
诉讼记录公开
庭外和解保密
破局之道
法律层面:推动裁判文书匿名化试点(参考2025年成都法院新规)
企业层面:建立背调红绿灯分级制度,区分恶意维权与正当维权
个人层面:
维权前签署保密协议
优先选择劳动仲裁而非诉讼
职场潜规则有很多,背调是公司了解员工的一种重要方式,然当员工正常维权,不应该成为找下一份工作的职场污点。
理解某位HR在匿名采访中所说:我们不是在筛选员工,而是在筛选温顺的羊。
一旦形成职场惯例,公司又不能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和余女一样的工作机会,更是整个社会招牌的筛选规则,以及为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权力。
财妈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