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9 日的江西景德镇,太阳刚爬过巷口的梧桐树,卖绿豆汤的陈大姐就搬着保温桶站在了珠山大桥下的空摊位前。她攥着块写着 “绿豆汤 3 元” 的纸板,眼睛时不时往街角瞟 —— 那里停着辆刷着红漆的鸡排车,车身上贴着 “6 元鸡排,笑到饱” 的标语,车主李俊永正蹲在地上摆调料罐,身后已经排起了十来人的队伍。
“平时我 4 点才出摊,今天 1 点就来了。” 陈大姐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就想挨着‘鸡排哥’,他那儿人多,我这绿豆汤也能多卖几碗。”
这场 “抢摊位” 的小插曲,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最真实的街头生存哲学:当物质不再是唯一的刚需,人们挤着挨着的,从来不是一个 “位置”,而是一束能暖到心里的 “情绪的光”。
鸡排哥的 “爆火密码”:6 元鸡排里的 “情绪刚需”
陈大姐要蹭的 “鸡排哥”,其实是个 32 岁的普通摊主。他的走红没有剧本,全靠 “脱口秀式卖货”:
顾客问 “鸡排能多放辣吗?” 他回 “辣是灵魂,但我怕你吃完找我要灭火器,得加钱”;
有人催单,他笑着说 “你耽误我 15 秒,打乱了我‘每分钟出 3 块鸡排’的节奏 —— 不过看你长得帅,给你插个队”;
甚至有人拿着手机拍他,他直接接话 “拍可以,记得给我开滤镜啊,我这痘坑得藏藏”。
6 元一份的鸡排,被他卖出了 “60 元的情绪价值”。网友说:“我不是来买鸡排的,是来听他讲段子解压的 —— 上了一天班,听他贫两句,比喝奶茶还管用。”
心理学里有个 “情绪价值公式”:情绪价值 = 正向情绪体验 - 负面情绪体验。鸡排哥的聪明之处,在于把 “卖货” 变成了 “情绪交换”:他用自己的幽默消解了顾客的疲惫,用 “不套路的真诚” 满足了当代人对 “被看见” 的需求 —— 你不是 “买鸡排的人”,是 “能和我唠两句的朋友”。
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的:当生理需求(吃饱)被满足后,人们会迫切追求 “归属与爱的需求”。鸡排哥的摊位,本质上是个 “街头情绪小站”—— 在这里,你不用装严肃,不用讲规矩,能笑着把鸡排啃完,再带着点热乎劲回到生活里。
大姐的 “占摊位”:普通人的 “流量生存学”
陈大姐的行为,乍看是 “蹭流量”,实则是普通人对 “情绪共鸣” 的本能追逐。
她卖了 5 年绿豆汤,知道 “位置” 的重要性:以前她在巷尾,一天卖 20 碗;后来挪到公交站旁,能卖 50 碗;但自从鸡排哥在街角火了,她发现 “挨着他” 的摊主,哪怕卖烤肠,都能多卖 30 根 ——“不是我的绿豆汤变甜了,是他那儿的人多,连带着我这儿也有了‘人气儿’。”
这其实是 “情绪传染效应” 在起作用:当一个摊位能持续输出正向情绪(比如快乐、放松),它周围的空间会形成一个 “情绪磁场”,吸引更多人靠近。就像你路过一家飘着面包香的店,会不自觉放慢脚步;路过一群笑出声的人,会忍不住凑过去看看 ——我们都在寻找能 “沾点光” 的情绪源。
但陈大姐不知道的是,她抢的不是 “位置”,是 “被情绪看见的机会”。就像她自己说的:“有时候顾客买绿豆汤,会说‘我刚吃了鸡排哥的段子,配你这绿豆汤刚好解腻’—— 这时候我觉得,我不是在卖绿豆汤,是在和鸡排哥一起,给别人递了杯‘情绪解药’。”
当我们挤着 “挨着爆火摊位” 时,到底在抢什么?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被讨论了 1.2 万次:“为什么现在的人宁愿排队 1 小时买一杯‘网红奶茶’,也不愿喝楼下的普通奶茶?”
高赞回答是:“我们买的不是奶茶,是‘我参与了某种热闹’的仪式感 —— 就像小时候挤着看耍猴戏,不是为了看猴子翻跟头,是为了和一群人一起笑。”
陈大姐的 “占摊位”,本质上和 “排队买网红奶茶” 是一样的:我们都在寻找 “能和别人产生连接” 的机会。
当代社会的 “原子化” 让很多人活得像 “孤岛”:上班对着电脑,下班对着手机,连和邻居打招呼都要犹豫 3 秒。而爆火的摊位,刚好提供了一个 “天然的连接点”—— 你站在队伍里,能和前面的阿姨聊 “鸡排哥的段子”,能和后面的学生笑 “大姐的绿豆汤凉不凉”,这种 “不用刻意找话题” 的互动,比任何社交软件都更治愈。
就像社会学家项飙说的:“当代人的孤独,不是‘没人陪’,是‘没地方产生自然的连接’。而街头的爆火摊位,就是这种‘自然连接’的载体 —— 它用烟火气,把‘陌生人’变成了‘一起凑过热闹的人’。”
真正的 “流量密码”:不是 “挨着光”,是 “成为光”
陈大姐的绿豆汤摊,后来真的挨着鸡排哥了。她每天早来占位置,然后把保温桶擦得锃亮,在旁边贴了张纸条:“喝绿豆汤的朋友,送鸡排哥的‘段子小卡片’—— 今天的段子是‘我家绿豆汤甜,甜过鸡排哥的笑’。”
没想到,这个小举动让她的生意比以前好了两倍 —— 有人专门来买绿豆汤,就为了要那张 “段子卡片”;有人会说 “我喝了你的绿豆汤,再去买鸡排,刚好搭配”。陈大姐笑着说:“原来不是要‘挨着光’,是要‘和光一起亮’。”
这其实是最朴素的 “情绪经营学”:当你不再想着 “蹭别人的光”,而是试着 “自己发光”,流量会主动来找你。
就像鸡排哥自己说的:“我没想着要火,就是想让来买鸡排的人,能笑着走。” 他没学过 “营销技巧”,没做过 “人设包装”,只是把 “对生活的热乎劲” 放进了每一块鸡排里 —— 而这种 “不刻意的真诚”,恰恰击中了当代人的 “情绪痛点”。
最后:我们都需要 “自己的情绪小站”
陈大姐的绿豆汤摊,鸡排哥的鸡排车,其实都是 “普通人的情绪小站”。它们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昂贵的价格,却能在某个瞬间,让你觉得 “生活其实没那么难”。
心理学里有个 “微小确幸理论”: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快乐,能累积成对抗生活疲惫的 “心理能量”。就像你喝到一杯甜津津的绿豆汤,听到一句逗你笑的段子,这些 “微小的温暖”,会在你加班到凌晨时,变成 “再撑一会儿” 的勇气。
所以,不用羡慕别人的 “爆火摊位”,不用挤着抢 “挨着光” 的位置 ——你自己,就能成为 “光”:
卖早餐时,多对顾客说一句 “今天的包子刚出笼,热乎着呢”;
开小店时,在墙上贴一张 “顾客留言板”,让大家写点 “开心的小事”;
哪怕是送外卖,也能给顾客发一条 “雨天路滑,注意安全” 的短信。
这些 “不用花钱的情绪价值”,才是最珍贵的 “流量密码”。就像陈大姐说的:“现在我的绿豆汤摊,也有人来拍视频了 —— 他们说‘这家绿豆汤,甜得像鸡排哥的段子’。”
景德镇的街头,风里飘着鸡排的香气和绿豆汤的甜意。陈大姐擦了擦保温桶上的水珠,抬头看见鸡排哥正在和顾客开玩笑,阳光穿过梧桐叶,落在他们身上,把两个普通摊主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原来,最动人的烟火气,从来不是 “挤着挨着” 的热闹,是 “你发光,我也发光” 的温暖。
当我们不再追逐别人的 “光”,而是试着 “自己发光”,那些曾经挤着抢着的 “位置”,会变成 “和别人一起发光” 的舞台 —— 而这,就是生活给普通人的 “情绪礼物”。
毕竟,我们挤着挨着的,从来不是一个 “摊位”,是对 “被看见、被温暖” 的渴望;我们抢着要的,从来不是 “流量”,是 “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别人” 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