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0月1日起,我国将在普通签证类别中新增K字签证,颁发给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领域专业毕业并获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学士学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机构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K字签证的推出,是中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一次重要出击,利弊都十分明显。为了充分利用好国际人才,消除潜在的弊端,提请国家严把K字签证人才质量关和管理关。
一、存在的问题:
8月14日,中国政府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规定自10月1日起在普通签证类别中新增K字签证,颁发给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学科领域专业毕业并获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学士学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机构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
K字签证的推出,是中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一次重要出击。K字签证无需雇主担保,这意味着海外高校应届毕业生可凭STEM学位直接申请来华,持证人入境后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及创业、商务等多元活动,且可先考察环境再决定创业或就业。它弥补了原有R字签证(顶尖人才)与Z字签证(普通工签)间的空白,让处于求职期的青年科技人才能更便捷地进入中国,有利于我国吸引全球青年科技人才,优化人才生态,形成国际化创新氛围,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为我国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制药等前沿领域储备国际化人才。
然而,K字签证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国外学历造假与滥竽充数的现象引发担忧。例如,印度等南亚地区存在大量“文凭工厂”,部分机构甚至以5000卢比(约合人民币420元)售卖虚假大学文凭。再如,欧美发达国家的部分大学(如社区大学)教学质量十分堪忧,更逞论其他国家。美国H-1B签证的教训警示我们,良好的政策也可能被钻空子。
(2)挤压本土人才发展空间,加剧社会焦虑。当国内青年在“卷学历”、“拼实习”中艰难内卷时,K字签证却为外籍人士提供“超国民待遇”,这种对比极易激发不公平感。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国外一般高校的STEM毕业生质量远低于我国重点大学(211、985和双一流高校和专业),国家应该避免把引进人才变成了引进劳动力。
(3)潜在的国家安全与间谍风险值得高度警惕。K字签证面向的科技人才与各种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息息相关,存在非常高的国安情报风险或商业技术外溢风险。由于这类签证门槛低,外国情报机构可能乘机夹带私货,派遣情报人员混迹其中;相关人员也可能由于私利,窃取我国用人单位或者合作伙伴的技术机密。
(4)社会风险大增。大量外来人口集中涌入还可能带来公共卫生和治安压力,前些年广东数十万黑人盲流的教训殷鉴不远。
总之,面对K签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需要怎样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二、建议:
为了充分利用好国际人才,消除潜在的弊端,提请国家严把K字签证人才质量关和管理关。具体建议如下:
(1)制定《外国青年科技人才认定办法》,做到标准明确和严格审核。K字签证不是终点,而是人才制度改革的起点。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应尽快联合制定《外国青年科技人才认定办法》,明确“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定义,细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目录、STEM学科清单等,设立清晰的学历认证机制,制定操作细则,让这条“绿色通道”更加规范有序。例如,如果名校标准设定为世界排名前100的学府,那么印度本土高校将无一入围,这可有效防范低质留学生涌入。
(2)强化境内监管与动态调整。建立持证人行踪汇报和活动抽查机制,明确禁入领域,确保其活动仅限于与学历相关的科技领域。对从事与签证目的不符活动的持证人,应依法依规严厉处罚,包括注销签证并列入不准入境名单。
(3)保障本土公平与国家安全。杜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潜在不公,消除基层部门“涉外无小事”和“涉外必从宽”的错误观念,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土人才。配套设置严格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防止新签证政策成为他国对中国科技体系的渗透通道。
(4)设定数量调控与积分筛选。引入配额管理制度和积分筛选机制,根据国内就业市场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审批数量。借鉴国际管理经验,避免教育产业化演变为移民通道,确保引进的是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一条是,禁止地方政府或用人单位,把引进K字签证人才数作为政绩kpi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