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创团 桃子妈
本文首发小十点
上周闺蜜跟我吐槽10岁的儿子总和她顶嘴:
周末让孩子收拾房间,他就是一动不动,一直在打游戏,她说一句,孩子怼一句:
“你的房间这么乱,还不知道收拾!?”
“这是我房间,我想什么时候收拾就收拾,这会没空!”
“这么点事都做不好,收拾这么慢!”
“不是你让我认真一点吗?”
闺蜜很无助:“孩子越大,越发难管了,每天就知道顶嘴,气个半死!”
其实孩子顶嘴不是个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顶嘴”“叛逆”逐渐成为父母和孩子的生活常态。
尤其是到了青春期,顶撞的方式逐渐升级,父母和孩子经常恶言相向。
这时候,大多数父母会用到教育家卢梭提过的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叛逆顶嘴的孩子,背后都藏着三句潜台词:
“我长大了,我有自己的想法。”
“我对你的管教不满。”
“我渴望被关注。”
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他们“潜台词”背后的深意,多说下面4句话。
不仅和孩子的矛盾迎刃而解,还容易让他们越来越亲近和信服你。
“我想让你这样做是因为……”
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
有一对困惑不已的父母来咨询。
他们有个女儿叫乐乐,上小学五年级。
这对父母说,孩子成绩优秀,小时候性格也好,平时也很热心帮助同学。
但不知道为什么,面对他们时,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无论让她干什么都不服。
于是,指导师询问他们怎样管孩子,这位妈妈说:
“比如让打扫房间,她总是拒绝说没空!”
“让她把自己的颜料收拾了,她也推迟说等一会。”
指导师摇了摇头,给这位妈妈说:
“你们的方法用错了!只告诉她做什么,不告诉她为什么,孩子没有参与感,所以她想拒绝你。”
随后,指导师又说:
“下次你让孩子干什么,最好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请求。将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孩子较为理想的回应。”
比如,碗摔碎了,可以说“你和妈妈一起拿扫把清理干净吧,不然会划伤。”
墙上有涂鸦,可以给孩子说“我不太喜欢,因为妈妈喜欢家里干净洁净。你可以画在纸上。”
正如樊登在《读懂孩子的心》一书中所说:
教育孩子的核心不是靠管和控制,而是靠理解。
这里的“理解”,就是要父母把孩子当小大人一样对待,做任何事前,给孩子“知情权”和参与感,那么孩子自然愿意配合。
关于这一点,我深受感触。
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小,做事前从来不告诉他为什么,只是命令儿子完成某件事。
后来,我发现儿子虽然完成了,但总有对抗心理。
直到有一次,孩子和他爸爸出去买东西,儿子全程十分配合,到家后我向老公“取经”:
“为什么儿子这么听你的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听完我满腹牢骚后,孩子爸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呀,太不懂孩子的心态了。
他们总想当‘小大人’,表示自己已经成熟了。
这时候,放下你的权威感,不要用命令、要求的语气和他说话。用请求、商量的语气,孩子一般都会答应你。”
在育儿圈有个观点:
“最无用的父母只会命令,而智慧的家长,都尽量教孩子做事,不给他们调皮捣蛋的机会。”
比起命令孩子,用具体的事更能管好孩子。
“孩子,我们先冷静下来”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怎样反应决定。”
换句话说,生活中只有10%属于不可抗力,另外的90%则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和情绪。
给大家讲个亲身经历。
这个月,儿子期中考结束,居然有两门课没及格。
按照往常的惯例,我多半要和儿子吵上一架。
但不巧,当时染上了流感,喉咙嘶哑得说不出话。
只好给孩子说了一句,“你自己先去冷静冷静”,随后便没搭理他。
没想到晚饭时,儿子突然在餐桌上反思自己期中考试考差的原因。
还说,“妈妈,我冷静下来后发现这次考试好多都不应该错,这是我的检讨书。”
我拿起检讨书仔细翻阅,震惊于儿子冷静后的“觉悟”。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情绪稳定后做决定?
高赞回答说,不稳定的情绪往往伴随着:
愤怒、厌恶、恐惧、不被理解、更加受伤和委屈、自卑和焦虑。
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被无限放大。
和孩子相处,如果我们都带着情绪,很容易把本来很小的一件事情激化,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多给孩子说“你先冷静冷静”,率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问题就会变小,亲子关系才会更和谐。
“你说得也有道理,请继续说下去”
微博里曾有一位爸爸提问:
“孩子和同学起争执,被请家长了,我应该和他说些什么?”
其中一个回答说:
“如果是我,我什么都不想说,我想听他说。”
之前,网上有一个很火的故事:
有一次,班主任通知妈妈去学校,说儿子在学校打伤了同学。
妈妈到达现场后,几乎所有人都说儿子有错在先。
然而,面对大家的指责,这位妈妈没有偏听偏信,她心想儿子虽然有些顽皮,但也知道轻重。
于是,走到孩子身边,“你说的也有道理,你先继续说下去”。
一番沟通下才发现,原来只是玩闹间误伤了同学,而同学因为不在场,真相就这样被掩盖了。
这位妈妈很后怕,她说:“如果当时什么都不听就指责孩子,哪怕事后再多的道歉,也无法修补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曾提出过一个“古德曼效应”。
他说过:
“聆听比诉说更重要,如果没有它,你就不能知道事情的全貌,更别说是有效的沟通。”
那我们能怎么做呢?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提供了一些方法,可以用起来:
只是用心地倾听孩子,就会有效果;
一个简单的“嗯”“我明白”“你继续”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在接纳孩子感受的基础上,给予建议。
通过这些最简单的举动,了解事情整个过程,给予孩子信任与安全感。
当管教有了温度,孩子多半会“顺着”你,叛逆也会消失。
“我们很在意你的感受”
大家知道“冰山理论”吗?
说的是,孩子的行为就跟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是一部分。你自以为了解的事情,往往不过是他的冰山一角。
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孩子的无理取闹、乱发脾气,都只是他们的“冰冷外壳”。
孩子真正的情绪,比如担心、紧张、恐惧、无助、渴望……都隐藏在冰山之下。
这些负面感受,都需要父母用“爱”去温暖和融化。
但生活中,我们其实很少对孩子直白地表露过“爱”:
天冷了,我们很少说“宝贝别冻坏了,妈妈心疼”,我们只会说“这么大个人,冷都不知道穿衣服!”
担心孩子吃垃圾食品,我们很少说“宝贝,这些吃多了对身体有害,爸爸妈妈希望你健健康康”,我们只会说“又吃垃圾食品,管不住嘴!”
……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公开演讲时说:
“教育的过程,是情感在前,约束在后,当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应该做的是弥补感情关系。”
尤其是在和孩子有争端、有矛盾时,最忌讳的就是没有温度的管教,让你成为孩子的敌人。
这时候,不妨多对孩子说:“我们很在意你的感受,爸爸妈妈很爱你。”
如此,孩子才愿意卸下心防,向父母表达真实看法和情感,才愿意露出自己柔软的内心。
如此,孩子才会听得进父母的话,不再盲目对抗和排斥。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给过一段建议:
“我们既不建议父母纵容孩子,也不建议父母严惩孩子。
我们建议父母学习怎样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
所以,在孩子不听话时、叛逆时、顶嘴时,我们更应该多说上面4句话,同时,给孩子——
多一点尊重,少一点要求;
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指责;
多一点柔软,少一点强硬。
当孩子能够充分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时,他自己就会愿意借助父母的指引,不断成长。
点亮在看,与父母共勉!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唐宋八大家
-作者-
桃子妈,心理学深度爱好者,用心记录文章,为孩子们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