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心传星愿”栏目,每周二晚见
“这个国庆假期别出门了,机票我已经退了!”看着上高中儿子接连交出的77分、76分、69分三张试卷,浙江宁波的李女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对着儿子吼出了这句话。
图片由AI生成
8天长假即将开启,不少人都打算出游,这一新闻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和讨论。
部分网友觉得妈妈的做法有点冲动,会伤害打击孩子;也有网友认为如果旅游是“有言在先的奖励”,那成绩不理想取消游玩也是“守诺”的做法。
当家长们习惯性用 “奖惩挂钩” 应对孩子成绩波动时,却往往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心理影响—— 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家长的情绪投射,都在成绩风波中悄然影响着亲子关系。今天,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从心理角度拆解这一事件,聊聊父母该怎样用更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走出低谷。
PART 01
高中生成绩“三连跌”
妈妈怒而取消出游计划
据宁波晚报报道,宁波李女士的儿子小覃今年高一。一直以来,小覃的成绩都较为优异,早在开学初,李女士就与儿子约定:若平时考试能稳定在班级前10名,国庆假期就带他去旅游。以小覃过往的成绩来看,李女士本以为这个目标不难实现,便提前买好了机票。可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数学科目第一次测试77分,第二次76分,最近一次更是跌至69分,成绩远低于自己的预期,李女士怒了,当晚退票取消出行计划。
“儿子对这次国庆之旅期盼了好久,临时取消是有点残忍;但平时提醒他认真复习,他总不当回事,现在考成这样,必须让他知道后果!”李女士表示,得知机票被退的当晚,儿子躲在房间里伤心了很久。但在她看来,“奖惩分明”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只有让孩子尝到“不努力的后果”,才能激发他的上进心。如果不给予“惩罚”,孩子就不会吸取教训,以后可能会更加懈怠。
AI生成资料图
PART 02
孩子的委屈与家长的焦虑
怎么平衡?怎样调适?
这一案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友关注与讨论,部分网友认同妈妈的做法,觉得应该奖惩分明;也有部分网友觉得此举对孩子伤害会很大,孩子的失望伤心很难治愈。
其实,从心理角度看,孩子的委屈VS家长的焦虑,都需要正确疏导。
对小覃而言,从 “成绩优异” 到 “三连跌”,他要面对的不仅是高中阶段知识难度的提升,还有 “自我认知的落差”—— 原本自信的他,可能会在分数面前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不够好、我还能赶上去吗?”而母亲李女士直接取消国庆旅行的行为,无疑给孩子的 “自我怀疑”又加了一层 “否定”,让孩子陷入 “成绩=自我价值” 的误区,进而产生委屈、沮丧,甚至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再看家长行为折射的焦虑心理:李女士得知儿子成绩不如预期时,她的 “怒火” 与 “取消旅行” 的决定,本质上是 “焦虑情绪” 的投射 —— 担心孩子跟不上高中节奏、害怕孩子未来掉队,这种焦虑让她下意识用 “惩罚” 来 “倒逼” 孩子努力,却忘了先问一句:“孩子,你最近是不是遇到困难了?”
上述案例中,妈妈取消旅行是一种由家长权力定义的惩罚,虽然它可能因为触及孩子的痛点而见效快,但孩子从中学到的,更多是对家长权力的畏惧,而非对学习本身责任的认知。教育,应致力于构建内在的因果认知,而非建立强权下的服从。
AI生成资料图
PART 03
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
应该怎样应对?
在面对孩子成绩波动时,不少家长容易踩中 “心理雷区”,初衷的“为你好” 变成 “伤你心”,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当孩子遭遇成绩低谷时,家长的核心任务不是纠错指责,而是 “赋能”—— 用心理支持帮孩子重建信心,找到问题所在。这4个具体建议供参考:
减少说教,孩子需要理解
孩子成绩不理想,第一需求是 “被理解”,而非 “被说教”。有研究发现:长期高压会让青少年大脑发育受损,增加抑郁和成瘾风险。通俗点说:你越给孩子上压力,孩子越容易厌学、摆烂,甚至影响未来幸福感。所以,家长不要开口就是说教、指责、唠叨,而是心平气和问问孩子“是不是某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好?需要什么帮助吗?”换种沟通语气,孩子更容易接受。
避免过多“否定评价”
家长要避免说 “你就是不认真”“你怎么这么笨” 这类否定性评价,避免打击孩子自信心。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把 “成绩不理想” 落实到 “知识点没掌握”“方法不对” 等具体问题上,这样能保护孩子的自我认知,让他明白只是暂时遇到困难,困难可以通过努力找到解决方法的。
不要设定过高目标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性,学习成绩并非单一评价标准。家长应该从实际出发,看重孩子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并非只关注成绩。在各方面综合评估后,不要设定过高、过难的目标,这样容易“达不到”高目标而导致灰心泄气。 可以跟孩子一起设定阶段性小目标,较容易达成,每完成一个,就给予孩子充分肯定,让孩子积累“成就感”,重建对学习的信心。
用支持和鼓励代替奖惩绑定
国庆旅行这类家庭活动,应该是亲子陪伴,而非 “成绩的奖励”。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不管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想陪你出去放松一下。” 若孩子确实需要补短板,也可以和他协商:“我们可以把旅行时间调整到以后空闲时间,这周先花几天时间把薄弱的地方补一补,你觉得怎么样?”
用协商代替命令,用支持和鼓励代替惩罚,让孩子明白 “家人的爱不会因为成绩改变”,这种安全感会成为他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底气。
AI生成资料图
教育和亲子关系不是 “奖惩游戏”,而是陪伴和共同成长。其实,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次户外徒步,偶尔会走慢一点、走偏一点,家长的角色不是催促和责备,而是 “陪在他身边,告诉他‘慢慢来,我们一起找路’”。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温暖后盾,让暂时处在低谷成为孩子成长的 “转折点”,而非 “绊脚石”。
你家孩子遇到成绩波动时,你是怎么做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
出品: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
统筹:崔素华、王圆媛、张映武
来源: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综合自宁波日报、广州共青团、广州青少年家庭治疗中心、上海普陀妇联、第二课堂杂志
图/AI生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圆媛
扫码观看
广州日报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