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女孩聊天,她被情绪上头的爸爸打了,她很感受伤,心里始终过不去这个坎。
我在听她诉说时,心里一直在循环着一个问题:家长在情绪上头时打了孩子,需要道歉吗?
肯定有人会说,父母打孩子不是天经地意吗?我生他养他能疼他就能打他。
还有人会说:他不犯错我会打他吗?打他是为他好,是让他长记性,凭啥还要道歉呢?
我小的时候还听我爸妈说过这样的理由:你以为我们想打你吗?打在你身上疼在我心里!但是不打你能行吗?不打你会改吗?
打在我身上,我很疼很怕很难受;打我的时候爸妈会变得表情扭曲,面目狰狞;被最依赖的爸妈一顿伤害输出,让我感觉被世界抛弃,就像被逼到角落里的老鼠,无路可退,无处可逃,只剩下无穷无尽的绝望。
可是,你们却告诉我“打我是为我好”!?这样让我痛苦、恐惧和绝望的方式,真的是为我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好啊?我完全感受不到有任何的好处!我所能感受到的只有疼痛、羞耻和悲愤,甚至彻骨的伤心和痛恨!
我的世界开始混乱了,难道伤害我才是为我好?想要对我好时,我的感受不重要吗?那我是不是以后想对别人好的时候,就可以去伤害对方?我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再管对方感觉好不好,只要我觉得是对他好就行?
这些感受,可能只有被打的人才懂!
我小的时候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总会挨打?为什么我挨了打总不长记性??为什么明明知道再这样做肯定会挨打,我还会继续犯同样的错?打了也不能长记性,还是会继续犯同样的错,为什么还要打我?
我清楚地知道,打我是没用的。因为我想要做某些事情的愿望,并不因可能会挨打而改变。也因为我知道,最差就是这样挨一顿打了,反正爸妈也不能把我赶出家门不要我,我不至于活不下去,只是这样的挨顿打,我承受得起。
再大大,我就很明白,爸妈打我可能是因为我犯了错,还可能是因为我的犯错让他们在老师和亲朋好友面前没面子,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已无计可施,只能通过打我聊以,释放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焦虑罢了。
所以,打孩子未必就是因为孩子错了,更多的只是父母天赋的道德优势和武力的绝对压制罢了。
我是你爸,所以我打你天经地义,这是天赋的道德优势!
我是大人,所以我打你你只能挨着,这是武力的绝对压制!
如果,打孩子更多是因为这两点原因,那么因为打孩子而道歉也是应该的吧。毕竟,这根本不是为孩子好啊,这明明是父母为自己好。为了自己的感受而牺牲了孩子的感受,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不该道歉吗?
大部分家长在打完孩子后,对自己冲动之下的行为也是后悔的,但是碍于面子却从不正面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歉意,而是用做好吃的、买礼物等含蓄的方式委婉示好。
并且,一旦孩子没有作出家长期待中的反应,家长就会心生怨怼:我一直还在关心你照顾你,也主动和你说话,还想办法帮你解决问题了,你却还纠结着我曾经打过你,一直不肯释怀,就是你不对了。
说到底,还是端着架子,放不下面子,站在道德高地上下不来。
其实,好的亲子关系,应该少些嘴硬,多些坦诚。
父母无法向孩子坦诚说出“对不起”,主要是因为父母对于“向孩子认错”抱有深深的羞耻感。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认错”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道歉=我不好!只要我承认自己错了,那就意味着我落下了把柄,有了短处,这会让我的自恋受损。
承认自己错了,还意味着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想想就好累。尤其是对孩子认错,那我在孩子面前就失去了家长的权威,以后还怎么管教孩子?
但其实,孩子并不要求父母是完美的,对于父母和自己一样会犯错,孩子很宽容,并且乐于接受:会犯错的父母距离更近更亲密,更是孩子的好伙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越要努力维持完美父母的人设,就越容易塌房——你打人的样子真的很不完美。
孩子也并不想证明“父母错,我对”,相反,当父母不认错时,孩子会向内归因,“一定是我哪里没做好,不然爸爸妈妈为什么都说是我的错?”不自觉地代替父母承担责任。
想要争个胜负高低的,从来都只是成年人自己,孩子所求的只是一个清楚明白不混乱,父母仍然爱着我,仅此而已。
最后,孩子如果看到父母因为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对自己道歉,会感动于此,因而更主动地亲近和回馈父母,亲子沟通的渠道就此变得畅通。并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中孩子也能习得有错就认、知错就改,主动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的优秀品质。
所以,放下自恋的束缚,坦诚地对孩子说出:对不起,是我的错!既融洽了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不再因把挨打归咎于自己而自我贬低,更让孩子明白:不用害怕自己的错误,一件事错了,并不代表我不好!犯错没关系,改过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