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何以中国》的叙事策略与价值书写

⚡️编采圈|新闻人专业充电站

何以中国

导读

由国家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聚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传承中华文脉。本文从内容构思、叙事策略、价值书写三个方面探究节目的创作特点,以期为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提供借鉴。

由国家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自2023年12月9日在东方卫视和百视TV播出,引发了海内外观众、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作品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为叙述线索,借助影像化表达、多维叙事等艺术手法,探寻“考古写史”,解读“何以中国”。该片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又一精品之作。本文将从内容构思、叙事策略与价值书写三个方面分析《何以中国》,探究其创作特点,以期为同类节目制作提供参考。

内容构思:科学站位,书写文明赞歌

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历史信度,宣扬中华文明,《何以中国》在内容构思上加强多学科跨界合作,着力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宏大主题,不仅详实客观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由多元一体走向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也以生动立体的叙事向公众作答了“何以中国”的历史根由。

(一)探寻伟大文明,作答“何以中国”

将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文明体和政体的结合体,探寻其起源和发展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的使命。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指导下,《何以中国》致力于呈现中华文明创生、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图景、内生动因以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等。该片从秦汉文明讲起,以追本溯源的叙事,深入探寻中华文明由多元一体的文明共同体到广域、多元、一统的文明型政体,生动展现由尊帝、尚德到编户、齐民的社会整合,并突出表现中华文明所具备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五大特性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文明形成阶段的孕育和发展,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渊源文脉,作答了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根源。

(二)科学擘画,架设共识桥梁

《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最新发现与重大研究成果,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以影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该片由国家文物局担任指导单位,中国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担任节目总顾问。每一集还邀请到诸多优秀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重要遗址考古队队长对内容进行指导。《何以中国》在回答具体学术问题时,普遍采取学界的主流观点,同时兼顾其他重要意见,力求客观公正。该片中呈现的影视表演、文物模型与历史地图都倾注了学术团队的大量心血,追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原貌。在立足严谨、科学的基础上,《何以中国》还十分重视将学术成果转化成公众知识,把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以充满浪漫诗意的语句进行表达,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叙事策略:传情达意的多元表达

叙事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表达内容被故事聆听者所接受,叙事策略的运用直接影响着观众对言说内容的接受与理解程度,因此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直接影响着观众对节目内涵的接受程度与理解效果。《何以中国》用中心串联和双线多点的叙事结构以及多角度的视角,以情景再现的手法和恰如其分的视听语言提升纪录片的创造价值与传播意义,为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叙事结构:点线编织铸经纬

叙事结构是纪录片对表达元素的组织与安排,它在纪录片中发挥着框架性作用,关系着素材的影像效果。《何以中国》围绕中华文明创生与发展的宏大主题,对各种叙述元素进行整合,突出采用了中心串联与双线多点的叙事结构,从而使得作品的表达价值更加鲜明。

中心串联主要是通过设定中心线把各部分零散的素材串联互通,从多元角度表现并升华主旨。《何以中国》始终将展现早期中华民族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中心线索,将剧集分为《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依次通过不同的时空场景从不同维度呼应这一主题。在具体的谋篇布局上,该片并未全部按照惯常的时间线索依次进行叙事,而是将中华文明已发展至成熟阶段的秦汉王朝放置在第一部分,以追本溯源的方式展开讲述。这样既契合了观众的认知特点,唤醒其历史记忆,同时又激发起大众探寻中华文明本源的好奇心,从而跟随续集的叙述节奏去感受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双线多点是指在全片布局上构设两条线索,二者存在多种关联,同时将多个散落的故事点自然镶嵌于两条线索中,从而实现全片的结构串连和传情达意。《何以中国》常以历史与现实时空线相互交织的叙事结构,去阐释中华文明在不同阶段的多维样态。如《秦汉》章节,当讲述至秦朝初期中央政府统一社会制度的举措时,片中穿插介绍了陕西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的高奴铜禾石权和山东邹城邾国遗址出土的秦诏陶量,其上的皇帝诏书是秦朝初期社会改革的缩影。在这里,历史时空线是秦朝中央政府面对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治国实践;当下时空线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掘成果。又如汉武帝时期,北境戍边军队常抵御外敌入侵,一位名为转的军人在与亲友的书信中,表露着当时的情感与境遇。随后,时间回到1973年的甘肃酒泉肩水金关遗址,发掘者在30号和26号探方中拼合了两枚汉简,其内容正是转的书信。这两条时空线最终都落脚于转的书信,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物故事。这种双线的叙事结构是以历史为主、现实为辅,两者张弛有度,转折自然,使得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进而让历史背景与人物事件更加立体真实。

(二)叙事视角:俯仰天地钩史沉

叙事视角又称为叙事聚焦,是指叙事者在对事件内容进行观察判断的基础上,所选取讲述事件的角度,具体可分为全知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三种形态。不同的叙事视角反映了叙述者的理念与态度,多维视角的合理搭配可以带来丰富的叙述体验,提高叙事效果。

展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生长是该纪录片的中心叙事,因此在讲述文明共同体和政体的发展进程时,叙述者采取了全知视角,主要以政治、经济与外交为线索,力图展现当时客观、全面的社会图景。在这个视角下,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便清晰、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在该片中也时常出现,如《秦汉》中提到普通士兵“黑夫”和“惊”的一封家书、“置啬夫弘”18年来在驿站接待来往行人等。又如《殷商》中介绍了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发掘的一座相当于殷墟二期的大墓,该片着重发掘该墓主人背后的生平故事。叙述者对这些内容采取了内视角,以个人命运的斗转沉浮折射出大时代的风物变迁,浸透了深切的人文情怀,使得历史叙事鲜活而又立体,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拉近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三)叙事手法:情景交融绘古史

情景再现本质是对过往事件的再现,是纪录片常用的一种叙事手段。《何以中国》使用了大量情景再现的手法,通过影视表演、虚拟动画等形式,将大量历史事件还原出来,如太康失国、妇好出征、古公亶父迁岐、秦王东巡等历史场景。这些搬演使得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变得生动立体,有效提升了历史事件的戏剧张力与画面感,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该片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做到了事件与情景的交融,从而引发观众共鸣。

(四)叙事语言:同频共振传真情

纪录片主要通过画面与声音展开叙事,两者承载着对主题信息、情感的传递,因此视听语言的运用成为影像叙事的关键。镜头语言包括镜头画面的景别、拍摄角度、运动方向、声画关系等,不仅是影视剧交代背景信息的必要手段,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实际、深化影视剧的主题。《何以中国》在镜头语言上,充分运用了俯拍、仰拍、空镜头、延时、慢镜头等运镜方式,并采用三维建模与数字特效手段将文物影像、历史地图以沉浸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在讲述商周王朝侵略周边的手段,以及获取资源的路径时,该片运用经过数字特效处理的历史地图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将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系统展现出来。另外,该片还采用了空间对照的手法呈现出视觉语言的独特风格。如《家国》部分,当讲到周人在豳地常被戎狄进犯时,镜头呈现的是灰暗天空下烧毁的房子与哭泣的人群,反映出动荡、破碎的处境。而古公亶父率领众人至于岐山时,整体画面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河边平原,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暗喻着周人将在关中平原大展宏图。又如《殷商》《家国》两集在讲述殷商残暴杀戮、国运衰败时,镜头呈现的是破碎的山河与阴暗的色调。而周人取代商王朝,在成王时期分封诸侯时,镜头画面则是来自天南海北各方诸侯进贡的场面,色调温暖和煦,象征着新生王朝的生机与活力。这些前后两种空间镜头的切换不仅推进了故事情节与叙事意义的表达,也使得叙事内容中的对象鲜明而立体。纪录片中的声音是叙事者思想情感的补充,可以弥补视觉语言的缺失,进而为叙事主题与思想表达起到增益效果。《何以中国》的解说词与背景音乐配合着画面切换,随时产生变化。如在讲述历史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时,语调与背景音乐往往凄切婉转、缠绵悠长,而在叙述影响中华文明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时,则是气势磅礴。听觉语言配合着视觉语言在叙事推进之间完成起承转合,该片的情感表达与价值底蕴也由此得到了升华。

价值书写:凝心聚力、文明互鉴与社会共识

(一)赓续中华文脉,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磅礴伟力

探究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传播中华文明发展轨迹的历史叙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持续创新、磅礴发展的题中之义。《何以中国》深入展现了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发展成江河洪流的历史进程,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华裔一体”观念的接受与大力推广,并通过统一的文字、礼仪、语言以及相关政治经济制度的实施,对各民族予以归附、同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早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客观上也使得华夏文化在其生长过程中,以海纳百川的气量,吸收并融合周边文化,使其孕育出内在合理性与先进性,至此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政治认同是表,文化认同是里的精神特质。同时,该片还昭示出中华文明在初期阶段所孕育的中华文明五大特性,升华了穿越时空的民族意识与精神共识,生动作答了何以中国的内在逻辑,提升了公众关于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认知效果。

(二)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助力

文明互学互鉴,交流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手段。文化既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并且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赓续中华文脉,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文艺工作者奋力创作的应有之义。《何以中国》用宏大浪漫的叙事所展现的中华文明,古老而有生机,流淌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多元统一、协和万邦的东方特质,从中华文明早期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则是中华文明孕育而生的伊始就开始践行的追求。这些讲述都为推进中华文明对外交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魅力,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三)阐释考古价值,推进公共考古事业蓬勃发展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即使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文明史,也需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参考、印证、丰富和完善。正值中国考古事业百年之际,新时代的文化需求指引着考古学科向公共化方向转变。考古文化的物质资料和阐释与传播功能体现其公共属性,考古文化的公共性要求考古学的发展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大众。但现实中,公众与考古事业之间的联系有待改进。只有大力宣传具有积极意义的考古内涵,才能增进公众对考古成果与事业的认识。《何以中国》紧扣阐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宏大主旨,力图展现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极力展示新时期考古事业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用浪漫诗意的叙事方式引领观众感受中华文明与考古事业的独特魅力,这对推动考古事业走向公众,树立良好的考古公共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 语

考古题材的纪录片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能够使公众打破时空隔阂,感受中华文明内核,增进民族情感认同。《何以中国》通过多样的叙事手段和极富美感的视听语言,对中华文明创生、形成与发展的社会脉络、内生动因以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等娓娓道来,使呈现的文化记忆得以深入当代公众的脑海中。该片不仅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也为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推进中国考古事业蓄力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李战旗单位:宜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5年第3期

原标题丨《<何以中国>的叙事策略与价值书写》

编辑丨周蕾

图片丨公众平台AI配图

职场晋升资源库

► 评奖攻略指南

►职称申报必备

►竞聘报告模板

往期经典回顾

►采编规范手册

►创作技法宝典

►成长样本案例

联系我们

投稿

入群

转载

新闻宣传核心能力培训

►面向对象:市县媒体、企事业单位新闻宣传人员及新闻院校教师

►培训特色:培训由双正高专家承担,覆盖全员、聚焦骨干、攻坚创优的分层实战培训体系

►点击下面图片了解详情 & 预约培训

▼关注星标【编采圈】

精彩干货不错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