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蛉》,此词条收录于10/11,仅供参考
竹蛉(拉丁学名:Oecanthus sinensis),别名中华树蟋,是直翅目蟋蟀科昆虫。其喜藏于杂草或土块缝隙中。主要栖息于瓜、豆等棚架作物及果树、草丛中。世界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等。中国分布于广东、海南、福建、江苏、台湾等省区。
竹蛉成虫,体长12-14mm,体纤细修长,浅绿色或黄绿色。口器下口式。下颚须下唇须各一对。下颚须5节,下唇须3节。复眼发达,椭圆形,黄褐色,内侧缘镶黄边,着生于触角窝的后下方。触角丝状,淡褐色,长度是体长的两倍。前后翅均薄如纸,透明,前后翅均超过腹末,后翅端部露出前翅,前、中足细而短,前足胫节具一对听器,后足特长,胫节背方有两列齿,跗节4节。雄虫似琵琶形,前翅前狭后宽,发音膜大而明显,椭圆形,内有两条横脉。尾须两根,端部微弯,布满绒毛。雌虫似梭形,前翅狭长。产卵器平直,剑状,超过尾须。雌虫肥胖而稍短,似梭形,前翅狭长,产卵瓣平直。若虫(幼合)黄褐色,形态同于成虫,柔软,体长5-6mm,大小如小蚊子,无翅。触角33节,超过体长。卵呈圆桶形,光滑,半透明,黄白色,长3-4mm,孵化前乳白色。
竹蛉一年繁殖一代,以卵越冬。竹蛉的成虫不吃葡萄,喜食禾本科、黎科、十字花科杂草的幼嫩组织,也喜吃蚜虫。竹蛉因其鸣声清脆响亮,体型纤细,体色秀丽而成为民间传统的娱乐鸣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