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内两次!榕江洪灾为啥像“回马枪”?三个真相扎心了
喵呜~充满好奇的脑子们!这两日刷到贵州榕江的动态,心瞬间揪紧。6月21日当地才遭遇超警戒水位的洪水侵袭,人们还未喘口气,24日第二轮洪峰又汹涌而至,当地情况着实令人忧心不已。四天两次“水漫金山”,连当地老人都直摇头:“活了50多年,头回见洪水跟‘回马枪’似的,前脚刚退,后脚又杀回来!”
事件回顾:四天两“淹”,榕江到底经历了啥?
先给没关注的朋友划重点:6月21日,榕江水位超警戒线1.3米,部分街道被淹,车辆泡成“潜水艇”;24日,洪水卷土重来,水位比21日还高0.2米,连“网红”村超足球场都成了“鱼塘”。更扎心的是,两次洪峰间隔仅72小时,很多居民刚把家里淤泥清完,又得扛着沙袋堵门。
刷到当地网友发的视频,有位大姐蹲在被淹的店铺前抹眼泪:“进货的钱全泡水里了,这洪水咋跟商量好的似的?”
自然状况实难乐观:一方面,天气糟糕透顶,暴雨倾盆不断;另一方面,特殊地形也“火上浇油”,排水不畅,二者叠加,让情况雪上加霜。
1. 雨下得有多狠?短短 3 天时间,降下的雨量竟等同于半年的雨量总和!如此惊人的降水强度,无疑加剧了洪涝风险,给贵州榕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若探究洪水形成的主因,雨堪称“第一推手”。它毫无节制地倾泄,使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冲破防线,泛滥成灾,将平静的大地瞬间卷入灾难漩涡。气象数据显示,6月19 - 22日,榕江所在的黔东南州普降暴雨。部分乡镇累计降雨量超200毫米,而当地全年平均降雨量约1300毫米,这意味着短短3天的降雨量近乎达到半年之量,如此暴雨,防汛压力可想而知
更坑的是,这雨不是“细水长流”,而是“开水龙头”式的短时强降雨。21日当天,雨势凶猛,1小时降雨量高达50毫米,这就如同1小时内将10个标准泳池的水倾泻而下。地面吸纳不及,雨水迅速汇聚流入河流,如此大的水量注入,洪水水位上涨也就成了必然。
金句:雨水不是“慢慢灌”,而是“直接倒”,河流再能“装”,也扛不住这么猛的“投喂”啊!
2. 当地地形宛如“漏斗”,四周高、中间低。这种独特地势让洪水汇聚于此,难以快速疏散,就像被牢牢困住,不断积聚力量,加剧了洪灾的威胁。
榕江坐落于都柳江中游,四周群山环绕,如天然屏障。而中间则是一条狭长的河谷,仿佛是大地的一道深邃裂痕,在山水之间勾勒出独特的地理风貌。打个比方,这地形就像“一个大漏斗”——四周的雨水全往中间的河道里汇,河道本身又窄又弯(都柳江在榕江段最窄处仅50米),水流速度直接拉满。
我查看卫星图发现,都柳江于榕江境内拐了7个大弯。蜿蜒河道让洪水行进迟缓,偏偏上游来水又迅猛,如此一来,洪水大量积聚,水位自然如脱缰野马般“蹭蹭”上涨。
小科普来啦!河流的特性与地形关联紧密哦。不同地形塑造着河流的走向、流速等,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深刻影响着它的“脾性”,让每一条河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平原之上,河流宛如慵懒的“懒汉”,水流舒缓,使得洪水易于四散蔓延;而在山区,河流恰似急躁的“急脾气”,水流湍急,洪水也更为集中,不同地形下的河流特性差异尽显。
3. 上游持续“送水”,支流还来“添乱”,两者叠加,如同给洪水疯狂叠“buff”,让其来势愈发凶猛,防汛压力也随之大大增加。
榕江的洪水,从来不是“孤军奋战”。都柳江的上游在贵州、广西、湖南交界,这次暴雨覆盖了整个流域,上游的从江、融水等县也在“疯狂泄洪”,相当于榕江的河道里,除了本地雨水,还要接上游的“额外水量”。
祸事接踵而至!榕江防洪形势本就吃紧,寨蒿河、平永河等支流仿佛来添乱,大量河水汇入,让榕江水位进一步上涨,无疑给防洪防汛工作带来更多难题与挑战,整体局势愈发棘手。这些小河平时是“小透明”,暴雨时秒变“猛汉”,一起往都柳江里“倒水”,洪水想不“叠buff”都难。
人为因素:在这场防洪困局里,人为因素也不容小觑。老问题尚未解决,新挑战又接踵而至,二者相互交织,给防洪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1. 河道“变窄”:该拆的“拦路虎”没拆完
从常理推断,河道宽阔之处,就如同交通干道更为宽敞,洪水有了更充裕的空间,能更顺畅地“分流”,不至于过度拥堵而泛滥成灾,从而减轻局部压力。但这些年,榕江部分河段被“悄悄占用”了——有的建了码头,有的堆了建筑废料,甚至有村民在河滩上种庄稼。原本宽达50米的河道,竟被挤压至只剩30米。如此一来,河道变得逼仄狭窄。当洪水汹涌来袭,就像千军万马挤在狭窄小巷,洪水连“通行”的空间都没有,极易引发洪涝危机。
去年当地搞过一次河道清淤,结果清着清着,遇到“历史遗留建筑”卡壳了。有位参与清淤的工人跟我吐槽:“有些房子建了十几年,拆吧,居民不同意;不拆吧,洪水来了更危险。”
2. 预警“跑”得不够快:信息到了,行动慢半拍
此次洪灾,气象与水利部门早在3天前就精准发布了暴雨预警。然而,信息传递在部分乡镇环节“掉了链子”。预警未能及时、有效传达,致使后续应对被动,令人惋惜。有位村支书跟记者说:“短信是收到了,可村里老人多,好多人不会看手机,大喇叭又坏了俩,等我们挨家挨户通知,洪水已经到村口了。”
更尴尬的是,有些居民“见惯不怪”:“往年也下暴雨,没淹这么狠,谁知道这次来真的?”结果等水漫到膝盖,才想起转移,差点耽误救援。
3. 城市的“吸水”能力着实堪忧:放眼望去,大量水泥地覆盖城市,它们坚硬又密实,阻断了雨水下渗的通道。雨水只能在地面汇聚,难以被大地吸纳,城市因此在雨天极易陷入内涝困境。
这些年榕江发展快,马路越修越宽,楼房越盖越高,但“海绵城市”的理念没跟上。以前的泥土路、稻田能“喝”雨水,现在全换成了水泥地、柏油路,雨水只能“哗啦啦”往河道里跑。
举个例子:老城区有片洼地,以前是池塘,下雨能存水;现在填了盖商铺,雨水没了“蓄水池”,全涌进下水道,下水道又堵,最后只能“倒灌”进街道——你说这洪水能不凶吗?
洪灾不是“天灾”,是“人天共课”
坦率而言,目睹榕江汹涌的洪水,我内心五味杂陈。那肆虐的洪流,是对生命财产的威胁,是对城市乡村的冲击,让人揪心又担忧,祈愿一切能尽快回归安宁。这洪灾不全怪老天,它更似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我们与自然相处的诸多问题。河道清理未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滞后,预警重视程度不足,这些短板都在洪灾中暴露无遗,值得深刻反思。
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是一次“提醒”——洪水不是突然来的“不速之客”,而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写下的“作业”。我们得学会“接招”:比如定期清淤让河道“呼吸”,比如给城市多留“吸水坑”,比如让预警真正“走进”每个人的耳朵里。
最后想跟榕江的朋友说:你们真的很勇敢!洪水退了,日子一定会重新“晒干”的~也想跟更多人说:关注洪灾,不是看“热闹”,而是学“门道”——下一次,我们或许能准备得更从容。
转发给关心的朋友,一起聊聊“我们能为防洪做些什么”?觉得有用的话,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摘要
贵州榕江四天内两次洪灾引发关注,本文从强降雨、特殊地形、支流叠加等自然因素,及河道占用、预警滞后、城市吸水弱等人为因素,解析洪灾频发原因,提醒“洪灾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业’”。
关键词:榕江洪灾、四天两次洪灾、洪灾原因分析、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视频解读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