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庆惊魂视频:蛇在滑道里 “同游”
10 月 5 日,网友 “是烧鸭粉的贤”(下称小贤)发的一段视频,把广西南丹县丹炉山景区推上了热搜。镜头里是景区玻璃滑道的第一视角,画面突然剧烈晃动,一条深色的蛇顺着滑道从上往下滑,擦着博主的腿就过去了,配文里只有四个字:“没反应过来”。
小贤后来在视频里补充,事发是 10 月 3 日,当天他和老婆特意选了下午 2 点多去玩滑道,想着这个时间段游客能少点,没想到刚滑到中段,就看见上方有东西往下掉。“一开始以为是树枝,等看清是蛇的时候,它已经离我不到半米了,我下意识想躲,可滑道就那么宽,根本没地方闪,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从腿边滑过去。” 他说,当时老婆吓得紧紧抓着他的胳膊,声音都在抖,直到滑到换乘段,看到工作人员跑过来,两人才敢大口喘气。更让他在意的是,惊魂未定之时,没人过来道一句歉,工作人员只是简单检查了一下滑道,说 “蛇已经往树林里跑了,没事了”,就让后面的游客继续滑行。不过他也挺实在,没忘了补充:“景区门票加滑道一共才 80 多块,平时人不多的时候,风景确实挺舒服,就是这次的事太吓人了。”
这段视频一下戳中了网友的神经 —— 谁没在景区玩过滑道?那种半躺式滑行,速度不算慢,身体根本没法灵活躲避,要是换成自己遇上这场景,怕是得留下心理阴影。评论区里,有过类似经历的游客纷纷留言:“去年在湖南某景区滑道也见过蛇皮,当时没当回事,现在看视频,后背都冒冷汗”“我有密集恐惧症,光看视频里蛇滑过的画面,就已经浑身发麻了”。截至 10 月 8 日,相关话题已有几百万讨论,不少人还晒出自己在山区景区遇到小动物的照片,吐槽 “景区只会说‘正常’,从来不想办法解决”。
二、景区的回应,为啥越听越让人不安?
事件发酵两天后,10 月 7 日晚上,景区工作人员看到视频后主动添加小贤微信致歉,态度诚恳地说 “是我们工作没做到位,下次来玩所有项目都给您免单”,还承诺会加强防范。10 月 8 日,小贤再次发视频晒出道歉录音,表示 “景区态度挺好,也就不追究了”。可同日,景区对接线记者作出的回应,却让其他游客越听越别扭。
景区工作人员首先强调 “山区里面有蛇是正常的,我们这生态好,蛇类本来就多”,还说丹炉山地处黔桂交界的红水河流域山区,植被茂密,蛇类栖息很常见。但紧接着的解释却引发了更大争议:“我们景区开了这么多年,就遇到这一次游客直接跟蛇遇上的情况,那天可能工作人员也被吓蒙了,没及时安抚,是我们的问题”。
这话落在游客耳朵里,满是槽点。网友 “阿 May 爱旅行” 是个资深驴友,经常去山区景区,她立刻反驳:“没被游客撞见的算吗?我去年去丹炉山,在滑道旁边的休息区就见过蛇,当时跟工作人员说,他们就说‘别靠近就行’,也没做任何处理。滑道虽不是完全封闭棚子,可蛇能从树枝掉进滑行通道,说明防护早有漏洞,只是之前没游客直接遇上而已”。这让人想起陕西熊猫谷景区的事,孩子从栈道缝隙坠落,景区也说 “之前没出现过意外”,可隐患明明一直都在。安全管理靠 “撞大运”,谁还敢放心玩?
再看景区反复提及的 “每年都做防蛇处理”—— 工作人员终于透露是 “在滑道周边投放驱蛇药”,但具体投放在哪些位置?多久投一次?国庆客流高峰前有没有补投?这些关键信息全是空白。有经常去山区徒步的网友 “山林小鹿” 科普:“秋季蛇类要冬眠,会四处找温暖干燥的地方,滑道这种有阳光照射、又相对封闭的环境,本来就是蛇类活动的高发区,这时候光说‘放了驱蛇药’根本没说服力,要是药过期了或者投放点不对,跟没放一样”。就像张家界天门山缆车悬停后,景区只说 “故障排除” 却不公布检修细节,游客要的从来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解释,而是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措施。
更让人无奈的是道歉的 “滞后性”。小贤说,事发当天他就把视频发给了景区官方账号,可直到视频在网上火了,景区才主动联系他。有网友说得扎心:“这哪是道歉,分明是‘舆情压不住了才回应’,要是博主没多少粉丝,这事儿是不是就不了了之了?”
三、后续处理来了:除了道歉,景区还做了这些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景区在 10 月 8 日的回应中补充了部分后续处理措施,自称已启动 “安全升级行动”,但细节披露仍显模糊,不少游客看了都觉得 “没诚意”。
从景区内部通报的信息来看,首要举措是强化防蛇药物投放。工作人员明确表示 “会在原有基础上,加强蛇药的投放量,还会增加投放点”,但没说具体增加多少比例,也没提投放时间。有曾在景区做过安全管理的网友 “安全小周” 指出,常规驱蛇药有效期通常不超过 15 天,国庆前要是没补投,药效早就减弱了,“只说加量不说时间点,等于没说,游客怎么知道你是不是临时抱佛脚?”
其次是开展内部安全培训。景区称已在 10 月 8 日组织所有员工学习 “突发事件应对流程”,重点讲了 “游客受惊吓后的安抚方法”,比如要第一时间道歉、提供热水、陪同检查身体等,弥补事发时工作人员未及时致歉的疏漏。可培训内容有没有考核?员工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些核心信息没对外公开,有游客调侃:“培训完了还是老样子怎么办?总不能每次都等出了事再培训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游客最关心的 “滑道防护升级” 问题,景区暂未给出具体方案。只说 “会安排人排查滑道周边的植被,把长得太靠近滑道的树枝剪掉”,却没明确是否会增设防护网、加装监控探头,或者缩短巡查间隔。有网友在景区官方账号评论区追问 “下次蛇再从树枝上掉下来怎么办?能不能装个防护棚?”,景区至今没回应。
截至 10 月 9 日,南丹县文旅部门也没发布针对该事件的官方督查通报,记者打电话过去,工作人员只说 “已经督促景区落实整改,后续会关注情况”,但没透露具体监督措施,比如多久检查一次景区的防蛇工作,整改不到位会有什么处罚。
四、我们怕的不是蛇,是 “侥幸式安全”
其实没人指望山区景区能做到 “零蛇迹”,毕竟丹炉山的地理环境本就利于蛇类栖息。游客真正在意的,是景区对安全的态度 —— 是不是真的把游客的安危放在心上,而不是出了事就找 “生态好”“概率低” 当借口。
去年我在浙江某山区景区玩溜索,出发前工作人员就主动过来提醒:“山区可能有蛇类活动,我们每两小时会巡查一次滑道,入口处也放了驱蛇粉,您要是害怕,可以等我们巡查完再玩”,还拿出巡查记录给我看,上面写着每次巡查的时间、地点和发现的问题。虽然最后没遇到蛇,但那种 “被重视” 的感觉,比啥都安心。反观丹炉山景区,既没有提前告知游客滑道可能有蛇类掉落的风险,也拿不出具体的巡查制度佐证,出了事就说 “这么多年就一次”,暴露了典型的 “侥幸式安全管理”:平时做着 “常规投药”,没出事就觉得 “没问题”,出了事就强调 “概率低”,却忘了安全管理的核心是 “预判风险”,不是 “事后补救”。
滑道是单向通行的半封闭设施,游客坐在滑行垫上,速度最快能到每秒 2 米,蛇一旦进入滑道,后面的游客根本没地方躲。要是这条蛇有毒(比如当地常见的银环蛇、五步蛇),游客在滑行过程中被咬伤,根本没法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更讽刺的是,今年国庆前,多地景区都在官网、公众号上喊 “安全第一” 的口号,丹炉山景区也发了 “国庆游玩安全提示”,可到了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人把 “没出事” 当成 “没问题”。就像天门山缆车悬停事件,景区有应急预案,却还是让游客在高空担惊受怕一小时,本质上都是安全意识的缺位 —— 觉得 “没那么倒霉”,所以懒得把安全措施做到位。
五、网友的心里话:道歉不如给份 “安全清单”
事件发酵后,社交平台上的讨论早就跳出了 “蛇” 本身,满是普通人对景区安全的真实期待,不少游客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我不怕山区有蛇,怕的是景区把‘正常’当借口,不把游客的安危当回事。上次在云南某景区,我朋友被马蜂蜇了,景区还说‘是你自己靠近蜂巢’,最后还是我们自己去医院处理的”
“‘每年都放驱蛇药’这话太敷衍了,不如晒出投放记录、巡查表,比如每个月几号投药、投在哪个位置,巡查时发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这些才是游客想看到的,比道歉有用一百倍”
“博主还夸景区消费低、景色好,说明大家不是故意找茬,只是想要份安全感而已。我之前去丹炉山,觉得门票不贵,风景也美,可经历过这次的事,下次肯定不敢去了”
“上次在四川某山区景区遇到马蜂蜇人,人家景区不仅立刻道歉,还马上加了巡查岗,给所有游客发了防蚊贴和应急包,之后还在官网公布了整改方案,这才是该有的态度”
“山区景区可以提前告知风险,比如在入口处贴提示牌,写清楚‘景区内可能有蛇类活动,请避免单独行动’,或者给游客发驱避剂,让大家有心理准备,也能自我防护。总比出了事再解释强”
“我带孩子去景区,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要是滑道旁边能装个监控,工作人员能实时看到情况,发现蛇就及时清走,不就能避免游客遇上了吗?景区多花点钱在安全设施上,比免单道歉有用多了”
10 月 8 日,小贤说已经接受了景区的道歉,这事看似告一段落,但留给所有景区的考题才刚刚开始。游客愿意为美景买单,愿意包容山区环境的特殊性,也能理解景区管理有难度,但绝不会容忍 “侥幸式安全”—— 把游客的安危寄托在 “没那么倒霉” 上。
丹炉山的蛇或许只是个意外,但景区的后续处理不该停留在 “加量放蛇药”“内部培训” 这类模糊表述上。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把 “每年都做的防蛇处理” 详细晒出来,比如制作一张 “防蛇安全清单”,写明投药时间、巡查频次、应急措施;再把后续的改进措施列出来 —— 增加滑道周边植被修剪频次,每个小时巡查一次;在滑道上方加装防护网,防止蛇类掉落;给游客发含防蛇提示的安全手册,入口处安排工作人员口头提醒。
毕竟,我们出门玩,要的从来不是 “事后道歉”,也不是 “下次免单”,而是能放心玩的 “事前安心”。下次再去山区景区,希望听到的不是 “没遇到过这种事”,而是 “我们把能想到的风险都防住了,您放心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