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南宁一位经营50平米粉面店的女子向媒体反映,其店铺单日用电量高达500度,远超正常水平。更令她愤怒的是,物业早在月初便发现电表数据异常,却未主动联系商户说明情况,直至缴费时才“被动告知”。该事件迅速引发网友热议,有人建议直接联系电网核查,也有人提议通过停业观察电表验证问题。
根据女子描述,50平米的餐饮店铺日均用电500度,相当于每平方米10度电,远超常规商业用电标准(普通餐饮店日均用电量通常在10-30度/平方米)。面对如此明显的异常,物业声称“电工检查后认为没问题”,却未提供具体检测依据或第三方校验报告,这种模糊回应难以服众。更关键的是,物业明知电表数据异常却选择沉默,直至缴费周期迫近才通知商户,难免让人质疑其是否存在故意拖延、变相施压的动机。
物业管理作为商户与电网之间的重要纽带,本应承担主动监测、及时沟通的职责。若物业仅以“电工说没问题”敷衍了事,既未履行专业排查义务,也未建立透明的问题反馈机制,实质上是将自身管理责任转嫁给毫无专业判断能力的商户。这种“事后甩锅”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商户权益,更暴露了部分物业“重收费、轻服务”的行业积弊。
事件发酵后,网友提出的两大解决方案引发关注:一是直接联系电网公司核查电表;二是通过停业一天观察电表数据变化。这两种方法各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局限性。
联系电网是最直接的维权途径。 国家电网等供电企业具备专业的电表校验资质,可对电表运行状态、线路损耗等环节进行技术检测。若确认电表故障或存在人为调快问题,商户有权要求退补电费并追究相关方责任。但现实中,部分商户可能因流程复杂、耗时长而望而却步,此时物业本应协助提交申请,而非推诿塞责。
停业观察法虽具操作性,但风险较高。 停业一天虽能通过对比数据初步判断异常来源(如是否因店铺设备漏电导致),但无法排除电网侧或总表分摊等外部因素干扰。若贸然停业导致顾客流失或食材浪费,反而可能加剧商户损失。因此,该方法更适合作为辅助验证手段,而非根本解决方案。
此次事件为商户和监管部门敲响警钟。对商户而言,应养成定期核查水电表的日常习惯,遭遇异常时第一时间保留缴费凭证、拍摄电表读数视频,并通过书面形式向物业和电网公司提出正式申诉。对物业行业而言,需建立“异常数据主动告知”“联合排查公示”等透明化流程,避免将管理漏洞转化为商户的经济负担。
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物业与电网服务质量的联动监督,明确电表异常情况下的责任划分与处理时限。唯有通过制度化的保障,才能让类似“500度电费罗生门”不再重演,真正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