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料视帝王雷,为何被骂“戏霸”,和陈晓抢戏,改黄轩剧本,逼哭陈宝国,42岁王雷为什..

近期,42岁演员王雷因出席阅兵观礼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可伴随他的不是掌声,而是一波关于“戏霸”的旧争议被重新翻炒。有人说他在剧组里敢改陈宝国的戏,逼得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戏骨红了眼眶;有人曝他和陈晓合作时,删减对方戏份还暗戳戳引导舆论;更有传言称他在《上甘岭》剧组里,改黄轩的剧本、跟导演起冲突,最后逼得导演辞职。

一个个“敢”字背后,让人忍不住好奇:这个从话剧舞台走出来的演员,到底凭什么在影视圈里如此“强势”?

要聊王雷,得先从他的起点说起。他出生在辽宁营口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母亲原本想让他去部队锻炼,可他心里藏着一个演员梦,偷偷报名了中央戏剧学院,没想到一考就中,还和雷佳音、杜江、李光洁成了同班同学——那届中戏班后来被称作“明星班”,星光熠熠。

但最初的王雷,在班里并不起眼。他没有惊艳的流量长相,身材也不算高大,跟班里其他同学比起来,显得格外“低调”。毕业后,他没急着往影视圈闯,反而一头扎进了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这一待就是七八年。

话剧舞台是出了名的“磨人”,没有镜头可以NG,没有后期可以修饰,全靠演员的台词功底和现场表现力撑场。也就是这七八年的沉淀,让王雷练就了扎实的演技,也养成了对“角色”近乎偏执的认真——这种认真,后来成了他的“优势”,也成了争议的“导火索”。

除了事业上的积累,王雷的家庭也成了他的“定心丸”。他和妻子李小萌的爱情,是娱乐圈里少有的“从校园到殿堂”的佳话。李小萌是中戏校花,当年凭借《幸福像花儿一样》里的“丁香”一角圈粉无数,比王雷成名更早。两人谈恋爱时还在上学,后来又一起合作了《知青》《推拿》,戏里是搭档,戏外是情侣,最后顺理成章地走进婚姻。

结婚十多年,他们几乎零绯闻、零炒作,每次同框都是低调的恩爱。王雷曾在综艺里说过一句话,戳中了很多人:“我老婆比我红的时候,我不怕她甩我;我比她红的时候,她也从不问我要什么。”在镜头前,他是《平凡的世界》里硬朗的孙少安,是《战旗》里热血的军人,可在家里,他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普通丈夫、父亲。他说过,家是他最后的“软肋”,也是他最硬的“盔甲”——或许正是这份家庭的安稳,让他有了在事业上“折腾”的勇气。

双料视帝王雷,为何被骂“戏霸”

从话剧舞台转战影视圈后,王雷很快凭借实力站稳了脚跟。30岁那年,他在《金婚》里饰演了一个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将军的角色,戏份不算最多,却格外亮眼。尤其是和蒋雯丽对戏的几场戏,他把角色的隐忍、坚毅诠释得淋漓尽致,情绪张力拉满,被观众评价为“国剧里少有的刚猛男主”。

那之后,他的戏路越走越宽,《战旗》《激情的岁月》《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一部接一部,几乎部部都是口碑作品,他也成了观众眼里的“硬汉专业户”,甚至有人说他是“当代国产剧男人味最后的倔强”。

真正让他火出圈的,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他演的孙少安,带着西北汉子的韧劲,锤着地板喊出生活委屈的样子,让无数观众共情,还得了个“西北锤王”的外号。可这部剧,也成了他争议的开始。

熟悉原著的观众都知道,《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才是核心主角,可剧版播出后,王雷饰演的孙少安戏份大幅增加,几乎成了“个人秀”。面对观众的质疑,王雷回应说:“这是我作为演员对角色的二度创作。”这话听着有理,可很快,类似的“二度创作”就在其他剧组里不断上演。

先是和陈宝国合作《最后一张签证》,原本陈宝国是戏份很重的主角,可拍摄过程中,王雷不断调整自己的戏份,到最后几集,几乎成了“王雷专场”。陈宝国是圈内出了名的低调老戏骨,很少在公开场合说同行的不是,可在这部剧的发布会上,他却眼眶发红,话里带刺地说:“剧不是这么拍的。”一句话里的委屈,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后来和陈晓合作《陆战之王》,又传出王雷频繁跟剧组沟通,要求“删减不必要的戏份”——而那些被删掉的戏,几乎全是陈晓的。更让人不舒服的是,王雷还在社交媒体上“阴阳怪气”,暗指有人拍戏用替身,引导网友攻击陈晓。直到后来真相曝光,大家才知道陈晓是因为受伤才临时换角,而且全程敬业,王雷这才悄悄删了动态,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双料视帝王雷,为何被骂“戏霸”

最让人争议的还是《上甘岭》。这部剧原本定的是黄轩主演,题材又正又有分量,一开始就备受期待。可王雷进组后,却多次要求改剧本,不仅给自己加了很多戏,还指挥导演按照他的想法拍。据说两人后来吵得很厉害,导演最后实在受不了,直接辞职了,整部剧也被迫重剪。作为原定主角的黄轩,戏份自然被改得七零八落,可他性格低调,始终没在网上说过王雷一句不好。但业内却悄悄流传开一句话:“不想被加戏的,就别和王雷合作。”

一次次的“抢戏风波”,让观众忍不住问:王雷到底凭什么?

平心而论,他的演技确实没话说。话剧舞台出身的他,对角色的理解、台词的把控,还有情绪的爆发力,都比很多流量演员强得多,说是“硬底子”演员一点不为过。可演技再好,也不是“凌驾于剧组之上”的理由——一部剧是集体创作,需要导演、编剧、演员还有幕后工作人员一起配合,只顾着自己的角色,打乱了整个剧情的节奏,牺牲了别人的努力,这样的“敬业”,谁能认可?

其实娱乐圈里关于“戏霸”的传闻,从来都不少。

就说周星驰吧,他的电影影响了几代人,可在片场,他的“强势”也是出了名的。很多和他合作过的演员都说,星爷对作品要求特别高,经常推翻原来的设计,有时候还会当场发火,不少人都被他“训”过。虽然最后拍出来的电影大多是经典,可也有很多合作伙伴因为受不了他的脾气,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还有张丰毅,也是圈内出了名的“严格”。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拍一部历史剧的时候,因为不满意后续的剧本,直接要求剧组推倒重写,整个团队被迫停工了好几天。他对年轻演员也特别严,当年和殷桃合作的时候,殷桃因为紧张频频出错,他当场就训了她,把殷桃说得掉了眼泪——对新人来说,这几乎就是“当众处刑”。

陈道明也有过类似的争议。他拍《康熙王朝》的时候,为了演好康熙,白天高强度拍戏,晚上还熬夜查史料,对剧本里的细节更是抠得特别细,经常因为一个台词、一个动作,和编剧争得面红耳赤。他的出发点是为了作品好,可那种强势的工作方式,也让导演组和其他演员压力特别大。

这些人的才华和对作品的认真,没人否认。可“戏霸”行为的本质,其实是把“个人表达”放在了“集体创作”前面。短期内看,或许能让某个角色、某段戏更出彩,可从长远来看,只会破坏剧组的氛围,甚至影响整部作品的质量。观众想看的,是一部完整、流畅、协调的好剧,而不是“谁的戏份多”“谁抢了镜头”。

从王雷到周星驰,从张丰毅到陈道明,他们身上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作品”有执念。可执念和“霸道”,从来都是两回事;敬业和“专断”,也绝不能画等号。演员可以对角色有自己的思考,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前提是尊重导演的创作、尊重编剧的心血,也尊重其他演员的努力——在集体创作里找到平衡,才是真正的“为作品负责”。

双料视帝王雷,为何被骂“戏霸”

毕竟,真正厉害的演员,从来不是靠“抢戏”让观众记住的。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观众记住的是那个坚韧的西北汉子,而不是“王雷加了多少戏”。一部好剧,也从来不是靠某一个人的“独角戏”撑起来的,而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希望王雷能明白,戏里的“硬汉”靠的是演技,戏外的“受人尊敬”,靠的却是尊重和分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