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回旋镖来得这么快?!
9月18日中午,本该是餐厅门店最热闹的时段,但全国多个城市的西贝,却冷清得让人吃惊——刚刚十二点半,偌大的门店就只有寥寥几桌客人静静用餐,以前来这儿得排半小时队的西贝,现在门口的凳子全空着,里面几十个工作人员显得无所适从。
有网友拍了视频感慨:平常来这儿吃饭跟打仗似的,得抢位置;今天这么大的餐厅就两桌人,隔壁小面馆都在排队等位呢,罗永浩这波威力太猛了。
9 月 13 日深夜,罗永浩突然宣布 "停战"了,说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对西贝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西贝贾总透露,9 月 10 日、11 日这两天,全国所有门店的日营业额都掉了 100 万元,12 日估计掉 200 到 300 万元,客流是断崖式减少。
有人专门去成都两家西贝实地探访,一家上座率仅三分之二,另一家客流减少了三分之一,外卖单量也明显下滑。
在这之前,西贝在大家心里的印象还挺好的,不少人都觉得它是 “有良心、讲究食材” 的牌子。
可自从西贝说要开放全国门店后厨让大家看,再到媒体直播、贾国龙自己直播,最后还发了道歉信说以后不用转基因油 —— 这一串操作下来,让 "自证"加速变成了 "自曝"。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连不少小馆子都不敢用的转基因油,西贝居然一直在用。于是,消费者选择了“用脚投票”。
这场风波暴露的,不仅是西贝一家的问题,更是整个餐饮业存在的“认知鸿沟”。
早几年西贝前副总说"月薪五千以下的人不配吃西贝" ,就曾引发众怒。如今再看,多少带着些反讽的意味。
不少人觉得西贝这次舆论翻车,归因于罗永浩的“炮轰”。可有意思的是,罗永浩这次反倒 “怂” 得意外,还发文暗示:“要是我不见了,那就是被跨省了。”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 ——也许他清楚,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真要是被扣上“破坏经济”的帽子,后果谁都扛不住。更何况,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普通餐饮老板,而是一个手握数万就业岗位、有庞大税收贡献的企业家;往深了说,这类人在某些层面,本就有不一样的 “保护罩”。
但问题仅仅出在罗永浩吗?恐怕不是。
从“五千以下不配吃”的摆架子,到现在自曝用“转基因油”,西贝的问题,是慢慢攒下来的。
贾国龙曾雄心勃勃地说要到 2030 年做到千亿营收,2025 年还刚把海外首店开去了洛杉矶。可这份扩张的野心背后,偏偏少了点清醒,忽视了时代与消费者的托举,反倒对自己那套自身模式过度自信。
就像不少创一代企业家那样,总容易将成功更多归因于个人能力,而非时代机遇。春风得意时听不进真话,总觉得 "老子天下无敌",直到危机来临才幡然醒悟。
不过有趣的是,风波过后,总有人冒出种二极管想法:“西贝要是被搞没了,你们不觉得其他中餐更脏吗?”
这话听着就实在可笑。
说白了,餐饮市场本就该是多元选择,喜欢连锁品牌的可以继续吃西贝,偏爱烟火气的也还会选择苍蝇馆子,谁也不必说服谁。
咱们吐槽西贝,从来不是否定“中餐”吧,而是受不了它又卖得贵,又不用心做。
我是典型的中国胃,白人饭是真吃不惯,偶尔吃次快餐调剂还行,天天吃根本受不了。
我吃饭的逻辑很简单:要么便宜实惠能凑活,要么新鲜入味吃得爽。纠结于 "干不干净"" 健不健康 "固然必要,但犯不着走极端。
有人说" 有锅气的店就脏 ",这纯属对中餐的误解。太狭隘了吧!
其实中餐的魂,从来不在什么标准化、连锁规模上,正在于那股火候淬炼出的“锅气”——食材得现备,火得够旺,调料得放得准。
你看那回锅肉,选的 “二刀肉” 得先煮到七分熟,切片后在锅里翻着炒,得 “七上八下” 的,让每片肉都卷成灯盏窝,把油脂煸出来,再下豆瓣酱和蒜苗,那股焦香弹牙的味儿,全靠铁锅旺火逼出来。
自贡盐帮菜的水煮牛肉更讲究“一烫定乾坤”。上好的牛里脊切得薄如纸,滚油往双椒上一淋,“滋滋” 声里,麻、辣、鲜、香、烫六种味儿一下子就冲出来了,这才是灵魂。
更别说烤串了,各地都有自己的门道:淮安的烤串是先炸再烤,外皮焦脆,里面还嫩得流汁;铁岭是生肉直接串了烤,吃的就是那股原始的鲜;新疆的羊肉串更不用提,新鲜羊肉现穿现烤,撒点盐和孜然就香得不行。
家常菜也有讲究。
麻婆豆腐最后撒花椒面,时机得掐准了 —— 撒早了会焦,撒晚了香味儿出不来;宫保鸡丁得炒出 “荔枝味”,酸甜汁裹着鸡丁和花生米,每一口都得是脆嫩和软滑的平衡。
这些细微的口感差别,就是预制菜最缺的魂。
所以你看,中餐的魅力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是时间、火候和地方味儿的精妙平衡。
好多人就爱蹲街边的苍蝇馆子,吃的就是那口明火快炒,是师傅的手艺,还有那股子市井气。你可以说它环境不如西贝,但不能说它没魂。
这些犄角旮旯的小馆子,往往藏着最地道的中餐味儿。你要是嫌脏、非要抬杠,那别去就完了,省得耽误别人排队。
别和我说什么“外国人都不爱吃中餐”,这就更离谱了,现在网上刷到的视频还少吗?老外不是不爱吃,是在国外根本吃不起正宗的!中餐在海外妥妥是奢侈品,能天天上馆子吃中餐的,都是当地的富人。
说其实到底,吃什么、去哪吃,本就是消费者的自由。有人图方便,喜欢标准化的快餐;有人就好一口锅气,愿意等热炒,自己舒服就行。
市场本来就是自由的,爱吃预制菜或中央厨房出品的,完全可以用钱包投票。
但作为商家,不管是做预制菜还是现点现做,都应该做到坦诚告知、明码标价、把品质守住,这都是该做的。毕竟消费者花了钱,就有权利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啥。
而监管部门也该再细化点规范,把标注要求收购案提得更明确,让大家看得清楚、吃得放心,这样一来,预制菜行业才能走得稳,不是吗?
西贝的基本盘也许还在,但苦日子八成才刚开头。西贝的苦日子不是回旋镖,是欠的早晚得还上。对整个行业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一次警醒和机会。
毕竟餐饮的本质是为人服务,无论是追求效率的连锁模式,还是守着传统的小馆情怀,对消费者多存点敬畏心,总没错。
说到底,我们中国人的胃,既能容得下标准化的便捷,更离不了那口烟火气的慰藉 —— 这才是中餐真正的底气所嘛。您说是不?
*图源来自网络,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