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涌动、赚得盆满钵满的迪士尼乐园,像一台永远转不停的“流量吸金机”,让不少企业眼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咋就不行?可回头看,国内不少大企业做过“迪士尼梦”,最后都被现实狠狠打脸。最近,又一个“中国迪士尼”梦碎了: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被韩国资本全资收购了。
9月21日,韩国私募基金巨头MBK Partners旗下的海合安文旅宣布,正式完成对原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的全资收购,并更名为“苏州阳澄半岛乐园”。
这个文旅项目,对华谊兄弟来说更像个“甩不掉的包袱”。尽管它曾是华谊“去电影化”的关键一步——占地690亩的乐园,从2018年开业到2020年连续亏损,2024年还进入了破产重整程序。
当一座曾被寄予厚望的乐园破产,就成了国际资本眼里的“抄底好机会”。从2025年年初开始,准备接手的海合安就忙着盘活它。现在看,海合安投了1亿元,把总投资35亿却亏了多年的乐园做得挺不错——2025年暑期试运营期间,乐园接待了35万人次,单日最高2万人,收入比以前涨了68%。
MBK可不是第一次出手中国文旅。2021年,它花65.3亿收购了海昌海洋公园旗下武汉、成都、天津、青岛四家乐园,还有郑州海昌66%的股权。外资频繁抄底中国文旅,这是为啥?我们一心想做的本土迪士尼,真要靠外国资本救吗?
华谊的乐园梦,碎了
华谊最初想让苏州电影世界学迪士尼——靠IP赚钱。可从“标杆项目”到“烫手山芋”,它的命运转折只用了7年。
2009年,华谊刚登陆创业板,手握冯小刚多部热片,顶着“中国影视娱乐第一股”的光环。创始人王忠军提出“去电影化”,要开拓实景娱乐,主题乐园是重点。他多次说,要把华谊做成中国版迪士尼,丰富收入来源。
华谊“二把手”王忠磊2014年底放话:未来4-5年要在20个城市落地实景娱乐项目,也就是电影世界。当时规划,这些项目每年能给公司赚180亿美元,想象空间巨大。为了实现目标,华谊动作很快,2017年底前就签了18个项目,多个进入建设阶段。
苏州电影世界就是这时候诞生的。2011年华谊就在苏州拿地,成立合资公司;2015年总投资35亿的项目开工,成了华谊少有的自主运营重资产项目。为了“靠IP赚钱”,华谊把《非诚勿扰》《集结号》《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热门电影IP都塞了进去,690亩地划了7个电影主题。
2018年,筹备7年的苏州电影世界终于开业,华谊有了第一个电影主题乐园。为了撑场面,还把《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全球首映礼放在这儿。可它很快让华谊失望了——开业就亏钱。财报显示,2018-2020年,运营公司分别亏了1.34亿、1.62亿、0.93亿。2021年华谊卖了14.29%股权,之后不再披露经营情况。2024年,项目公司上了拍卖公告,苏州电影世界彻底失败。
这几年,华谊主业和“副业”都不行,2018-2024年累计亏了82亿,“去电影化”策略被指失误。
主题乐园,为啥水土不服?
文旅项目投资大、回本慢,需要长期布局耐心等。可经济环境变化快,很多企业等不到赚钱就撑不住了,只能把项目卖了换钱,这种例子不少。
但“迪士尼梦”总失败,核心还是游客不买账。华谊塞了几个热门电影IP,可这些IP热度不持久,和迪士尼的米老鼠、漫威的超级英雄比差远了——连同一IP续集票房都不稳。
《非诚勿扰》系列曾是冯小刚喜剧的招牌:2008年首部2.6亿票房夺冠,2010年续集4.7亿排第三;2024年《非诚勿扰3》却口碑票房双扑街,只卖了1.02亿,和前作差太多。
电影都没人看了,靠电影情怀撑的主题乐园还能走多远?更关键的是,苏州电影世界的IP多是爱情、战争、玄幻类,主打成年人,不像迪士尼“老少通吃”适合亲子游。这不是华谊一家的问题,IP短板是国内文旅行业的通病。
其实华谊作为文化巨头,在IP培育上算有优势了。很多企业在经济好的时候攒了钱,想复制房地产逻辑做文旅——砸钱建硬件,却不愿在内容、运营、品牌上下功夫。
外资为啥抄底“失败资产”?
MBK爱做“困境投资”——低价买有价值但暂时困难的资产,等未来赚钱。市场上有不少这种基金,专门找有流动性或运营问题的优质资产。
要从苏州项目赚钱,MBK得“改造运营”。它这方面有经验:2009年和高盛投连年亏损的大阪环球影城,2015年客流量超过东京迪士尼海洋,成全球第四大乐园,MBK持有8年后以20倍市盈率退出。
对苏州项目,MBK有两个改造思路:一是引入“奶龙”IP,打造亲子友好园区;二是学大阪做本土化,比如结合苏州文化搞《状元归来》沉浸秀、做夜游经济,都是为了“差异化”。
作为私募基金,MBK没下功夫培育新IP,而是用现有IP因地制宜改造,让乐园更好玩。试运营效果看,这招有效。
外资集体抄底,释放啥信号?
以前外资整合中国文旅项目很少见,这几年风向变了。首先是政策放宽:2021年国内调整娱乐场所审批,允许外商独资;今年外汇局取消资本项目外汇收入购非自用住宅限制,外资能投酒店、商铺等。
越来越多外资盯上国内酒旅资产:去年新加坡金鹰收购上海万达瑞华酒店;今年施罗德资本和浙江西子国际设30亿地产基金,投长三角写字楼和消费基础设施。
外资不是随便接盘,有自己的逻辑。比如MBK做困境投资会挑未来能盈利的优质资产,尤其像主题乐园这种长周期项目。华谊全国多个电影世界,MBK只选苏州;海昌11个项目,MBK只挑4个和郑州超半数股权。
苏州项目被选,关键在区位——它在阳澄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区,能承接上海客流,辐射周边新一线城市。外资投资集中在长三角,这里交通方便、消费力强、高净值人群多,是文旅优势地带。MBK要做的,就是用最低成本,让这个占核心区位却经营困难的乐园,在长三角众多主题乐园里“杀”出一条路,抓住现在爆发的文旅需求找生机。
外资抄底,本质是看好中国文旅市场。随着资金回流,那些“失败”资产会重新变值钱。而华谊这些曾经的玩家,成了中国文旅狂热年代的一个注脚——大水漫灌后,它们的文化“苦旅”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