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中秋真热闹,村里的中秋真热闹!从早到晚的乡村狂欢

清晨的糯米香,午后的草龙舞,夜晚的荷塘音乐会——这幅乡村中秋全景图,正引发数亿人围观。

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家乡的中秋活动。从清晨到深夜,中国乡村正在上演一场贯穿整日的文化盛宴。

清晨六点,重庆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的炊烟已经升起,村民们开始蒸糯米准备打糍粑;上午九点,湖北宝丰镇龙井村的月饼制作坊飘出阵阵香气;午后,广东横沥镇田饶步村的草龙舞队伍正在做最后排练;傍晚时分,宁波宁海县前童镇大郑村的荷塘边,工作人员正在调试音响设备,准备晚上的月光音乐会。

这是一幅完整的中秋一日画卷——从早到晚,不同时段有不同精彩。让我们跟随时间的脚步,走进这场乡村中秋狂欢的全过程。

清晨·炊烟起

天刚蒙蒙亮,重庆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就已炊烟袅袅。“我们的节日·中秋——欢乐打糍粑 共庆团圆节”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嘿哟!嘿哟!”有节奏的号子声在村子上空回荡。村民们挽起袖子,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蒸糯米,有的负责捶打糍粑。伴随着有节奏的捶打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打糍粑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中秋习俗,”村里七十多岁的李大爷一边指导年轻人捶打技巧,一边感慨,“现在会这个手艺的年轻人不多了,趁这个机会教教孩子们。”

与此同时,在湖北宝丰镇龙井村,40余名村民早已聚集在活动中心。蛋糕店技术人员细致讲解月饼制作流程,大家分组动手,从揉面、包馅到压模,每一个环节都认真细致。

制作完成后,乡亲们亲自在月饼上印上“国泰民安”“幸福龙井”等吉祥字样,然后送进烤箱烘烤。

“小时候过中秋,一家人分吃一个月饼都觉得特别幸福,现在咱们自己也会做月饼了!”村民张大姐笑着说。

上午·手艺活

上午九点,桂林灵川县兰田瑶族乡罗涔村瑶寨里,非遗藤编活动正式开始。民间藤编艺人娴熟地展示着平编、绞编等传统技法,指导孩子们动手编织中秋灯笼骨架。

柔韧藤条在指尖翻飞,编织的是瑶乡世代相传的匠心独运。十岁的小瑶族姑娘小梅在奶奶指导下,认真地编着一个小灯笼。“我要把它挂在家里,晚上看月亮的时候用,”小梅骄傲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做灯笼。”

同一时间,在瑶寨的另一处,瑶乡五色糯米饭制作也开始了。瑶族同胞现场演示草木染技法,详细讲解怎样用枫叶、红蓝草、黄栀子等天然植物为糯米染上紫、黄、红等缤纷色彩。

“这些颜色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活动组织者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祖先的智慧,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在江苏射阳县四明镇“芯谷里”现代农业基地,智慧农业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土壤墒情、虫情监测等数据实时跳动。一群当地学生正在参观,了解现代农业科技的神奇。

“以前我们插秧、收稻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非常辛苦,”带队的王老师告诉学生们,“现在有这么多先进的设备,给农民减轻了负担。”

午后·非遗韵

午后阳光正好,广东横沥镇田饶步村热闹非凡。11条由稻草扎制、缀满彩灯的草龙在村民手中灵动起舞,时而盘绕、时而穿行,龙身流光闪烁,宛如真龙穿梭,引来沿途观众阵阵喝彩。

作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横沥草龙舞”至今已传承三百余年。村里的年轻人小陈是这次舞龙队的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我从小看爷爷舞草龙,现在终于轮到我了。我们要把这个传统一直传下去。”

更引人注目的是非遗文化的创新表达。文创摊位上,草龙工艺品、萌趣手办、毛绒公仔等潮玩产品琳琅满目,凭借可爱造型成了当地“网红”,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购买。

在江苏金湖县塔集镇,2025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暨中秋敬月非遗展演正在进行紧张彩排。舞台上,金湖秧歌、莲湘舞、打排斧等非遗节目轮番上场,演员们认真打磨每一个动作。

“这些传统艺术平时难得一见,”活动负责人说,“我们希望通过中秋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非遗文化。”

傍晚·团圆味

傍晚时分,各地乡村的中秋氛围愈发浓厚。

在湖南中方县荆坪古村,工作人员正在三叠月塘畔做最后的场地布置,“月归荆坪”为主题的“荆坪不语・怀化原乡”中秋音乐雅集即将在这里举行。

在宁波宁海县前童镇大郑村,“月下荷塘·声夜漫想”中秋主题音乐会的舞台已经搭好。月光、荷塘、乐声与乡村夜景即将完美融合,村民们扶老携幼,陆续来到现场,期待这场难得的乡村视听盛宴。

“我们特意从县城赶回来参加这个活动,”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过节的刘女士说,“孩子在城市里长大,很少有机会体验这种乡村中秋的氛围。”

与此同时,各地的中秋宴席也陆续开始。在湖北龙井村,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分享记忆里的中秋故事,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

“现在的农村和以前不一样了,”村里八十岁的王奶奶笑着说,“以前过节就是吃个月饼,现在活动这么多,连我们老人家都觉得热闹。”

夜晚·月光曲

华灯初上,各地乡村的中秋晚会陆续拉开帷幕。

在湖南荆坪古村,群舞《云宫迅音》拉开活动序幕,舞台上衣袂飘飘、舞姿曼妙,仿若仙境图景落于古村;随后《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但愿人长久》等经典曲目轮番奏响,古韵悠扬的旋律迅速将现场氛围带入中秋佳节的诗意情境。

在宁波大郑村,月光音乐会正式开始。静谧的荷塘月色下,悠扬的乐声缓缓流淌;充满乡土气息的田园美食,满足了味蕾的享受;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则让人深度感知地方的独特魅力。

在江苏金湖县塔集镇,敬月仪式将中秋活动推向高潮。古乐悠扬,由41人组成的汉服仪仗队缓缓步入舞台中间,洗尘、盥洗、上果、上香、祭酒、向月亮祈福等依次进行。台下观众静静观看,感受着传统仪式的庄严与美好。

“这样的仪式感很久没有体验过了,”带着全家来观看的赵先生说,“让孩子们看看传统文化的样子,很有意义。”

明日·乡村兴

夜深了,但不少村民仍意犹未尽,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

在广东横沥镇田饶步村,持续推动的“草龙文化”活化已经初见成效。2007年,“草龙舞”被列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村里便积极探索活化之路——开发小草龙、草龙提篮、精品草龙等手工艺品,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每年中秋就盼着这样的‘热闹’!”一位广东田饶步村的村民道出了众多乡村居民的心声,“看巡游、逛墟市、买文创,孩子还跟着歌谣哼唱,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江苏金湖县,秋季“村晚”已连续举办三届,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当晚的中秋市集共吸引1万余人打卡,大闸蟹、荷藕、芡实、菱角等农产品销售额超25万元。

“我们正积极探索‘非遗 节庆’的创新模式,”桂林灵川县兰田瑶族乡党委委员吴贞珍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以文化体验为桥梁,推动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和发展的内生力。”

月光静静洒在各地的乡村小路上,一天的喧嚣渐渐平息。孩子们带着自制的灯笼和月饼进入梦乡,大人们还在回味这一天的热闹光景。

这些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乡村庆典,正在重塑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期待。从清晨的炊烟到深夜的月光,从古老的手艺到现代的舞台,乡村的中秋不再是简单的团圆饭,而是贯穿整天的文化体验。

也许,这就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不是保存在博物馆里,而是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清晨、午后和夜晚,都能触摸、感受并参与其中。

感谢您的收看,欢迎评论留言转发,共同分享你的幸福中秋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