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福建舰甲板上传来重磅消息: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种舰载机成功完成首次弹射起飞训练。其中,最吸引军迷眼球的莫过于歼-35隐身战斗机的电磁弹射过程。
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在歼-35被弹射前,地勤人员会用一个特殊的杆子将飞机拉住,然后在关键时刻“拉断”。这套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隐藏着中国航母舰载机弹射技术的重大突破。
01 电磁弹射的革命性突破
去年六月福建舰开始海试时,歼-35创造了惊人纪录——仅用2秒就能从静止加速到起飞速度,弹射距离只有190米。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起飞重量高达28吨,还携带了6吨弹药和燃油。
与传统蒸汽弹射相比,电磁弹射的能量利用效率提升了近10倍。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弹射速度和功率的精确调节,让战机起飞更加平稳高效。
福建舰配备的三条电磁弹射轨道,使得单日最大出动次数可达120架次,较辽宁舰的滑跃起飞模式提升3倍效率。这一飞跃意味着中国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实现了质的变化。
02 弹射拖曳杆的关键作用
歼-35前起落架上那个引人注目的“杆子”,正是弹射拖曳杆。它是首轮拖曳弹射牵引方式的核心部件。
与传统的拖索弹射不同,首轮拖曳弹射通过弹射拖曳杆将飞机前起落架直接与弹射滑块连接。弹射时,滑块通过这个杆子牵引舰载机加速滑行。
这种方法免去了繁琐的钢索钩挂过程,大幅简化了弹射准备程序。它不仅统一了所有舰载机的弹射牵引连接机构规格,降低了后勤保障难度,还显著提高了舰载机的出动率。
03 为何要先“挂”再“拉断”?
弹射拖曳杆的工作流程颇为精妙:地勤人员先将杆子连接到歼-35的前起落架上,另一端与电磁弹射滑块相连。弹射启动时,滑块迅猛前进,通过杆体牵引战机加速。
这个“拉断”过程其实是一个精确控制的释放机制。一旦飞机达到起飞速度,拖曳杆会以特定方式与飞机分离,确保战机能够自由升空。
这一设计解决了传统拖索弹射会增加后勤负担、操作费时费力的问题。同时,弹射拖曳杆的使用也使得歼-35的前起落架需要特殊强化,以承受高达4.5G的瞬时冲击载荷。
04 歼-35的独特设计适应多种起飞方式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战斗机,歼-35展示了惊人的适应性。其前轮起落架等设备被设计成可以适用于电磁弹射和滑跃起飞双重功能。
这种全球独一无二的兼容性设计,使得歼-35不仅能在福建舰上使用,还能部署在辽宁舰和山东舰上,极大提高了战机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有趣的是,早期曝光的歼-35三号机照片显示其前起落架上的弹射拖曳杆“消失不见”,引发了广泛猜测。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适用于滑跃起飞型的改进版本。
05 飞行员操作的人性化设计
歼-35的弹射起飞过程对飞行员也是一大考验。针对航母起降的特殊要求,海军型歼-35采用了集成中央杆操纵系统。
这套创新设计配合先进的机载辅助着舰控制系统,能帮助飞行员在波涛汹涌的海况下实现毫米级精准操作。
特别是在电磁弹射起飞时,飞行员可以一手握住座舱右侧的固定扶手稳定身体,另一手通过中央操纵杆对起飞姿态进行实时微调。这种人性地设计完美解决了传统侧杆在弹射起飞时的操作盲区。
随着福建舰正式进入电磁弹射时代,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下一步,歼-35还将与空警-600预警机、弹射型攻击-11无人机形成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模式,进一步拓展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
福建舰服役后,中国将形成“三航母格局”,实现一艘战备、一艘训练、一艘维护的轮换体系。这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步入世界先进海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