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台风桦加沙已生成,严阵以待!“桦加沙”威力到底有多大?

文 |《中国科学报》记者 刁雯蕙 朱汉斌 高雅丽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的中心已于9月24日17时前后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

个头大、强度强、大风极端性强的“桦加沙”来势汹汹,但为何此前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天气仍显得相对平静?它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背后的形成与驱动因素有哪些?公众应该怎样科学应对、有效防台减灾?为此,《中国科学报》邀请多位专家进行了深入解读。

出身好、营养好、耗散小,

发展条件充分

《中国科学报》:“桦加沙”是否会超过2014年台风“威马逊”,成为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海平:“桦加沙”登陆强度预计与“山竹”“彩虹”相当,但低于“威马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王春在:“桦加沙”和“山竹”都属于超强台风级,具有中心最低气压极低、最大风速极大、风圈半径广的特点,且两者能量密度高度集中。可能对广东沿海构成严重威胁,必须高度重视此次“桦加沙”带来的影响。

《中国科学报》:为何“桦加沙”的强度如此强?

王海平:一是海温高,经过整个夏季的加热,秋季海洋表层温度高,为台风发展提供了充足能量;二是垂直风切变弱,有利于台风维持紧密结构并增强;三是水汽输送充沛,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带来了大量暖湿水汽;四是“桦加沙”可能与冷空气相互作用,秋季台风后期若与南下冷空气相遇,会加剧暖湿空气抬升,导致更强降水。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晴岚:“桦加沙”最不寻常的地方就是它出身好、营养好、耗散小,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在登陆广东以前,基本没有经过遇到陆地高山的阻拦,台风能量损耗很小。台风中心经过巴士海峡时,尽管外围擦过菲律宾吕宋岛,但强度只减小了一点点。

《中国科学报》:“桦加沙”与已经生成的第19号台风“浣熊”都是超强台风级,双超强台风共舞是否罕见?

王海平:双/多超强台风共舞在秋季并不罕见,秋季本身就具备利于台风强度发展的条件。中央气象台统计数据显示,从常年平均来看,9月至11月,平均每年生成10.7个秋台风,有2.3个登陆我国。其中有50%至60%以台风、强台风或者超强台风级别登陆。2024年11月曾出现过“银杏”“桃枝”“万宜”和“天兔”“四台共舞”的情况,并且其中3个台风达到超强台风级。目前西北太平洋上的“桦加沙”和“浣熊”两个超强台风之间距离较远,不会发生明显的双台风互旋效应。预计“浣熊”在未来5天内对我国近海没有影响。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影响我国的台风呈现哪些新特征?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

李晴岚:以往台风在近海的时候,由于海陆下垫面变化、陆地摩擦,台风都会迅速衰减。而近年来,台风在近海衰减速度有变小趋势,台风快速增强趋势明显。我们的研究也表明,沿海登陆的台风强度呈现增强趋势。

王春在:近年来广东经历的台风呈现“数量减少、强度增强”的趋势,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大规模环流调整与海洋能量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情况,将防御重点从应对“常态化台风”转向应对“极端化台风”,加强应对极端风力、极端降雨和复合型灾害的能力。

公众怎样科学应对?

《中国科学报》:“桦加沙”可能带来哪些影响?怎样应对?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工冯蕾:“桦加沙”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交通、港口航运、能源电力、公众出行四个方面。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道路巡查和隐患排查,重点关注积水路段、边坡、桥梁、隧道等高风险区域;强化交通管控与疏导,及时发布路况信息;提前对港口码头、航道设施进行防风加固;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停止作业,确保安全;加强设备巡视和防风加固,对沿海、临河及低洼地带的变电站、配电房进行防水淹检查;在重点区域预置抢修队伍和应急物资;加强部门联动,实时跟踪台风路径和潮位,及时发布电力中断风险预警;景区需提前落实气象风险防范措施;公众尽量避免前往山地、海滨、临河湖等危险区域;已外出人员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主动规避风险。

《中国科学报》:科学支撑在防台减灾决策中怎样发挥作用?

李晴岚:科学支撑的核心在于提升预报精度。如果低估台风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果高估,又会过度防御,造成无谓的损失。只有准确预报出风雨、风暴潮的强度、发生时间,才能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而预报精度的提升,依赖于数值模式、卫星遥感、海洋观测、资料同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共同发展。

《中国科学报》: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台风预警存在“灾害焦虑”与“预期落差”的双重心态。这对台风预警信息的精准传播与风险沟通策略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王春在:可以从“预报天气”转向“预报影响与行动”,将时间、地点和严重程度与具体应对措施结合发布,采用风险矩阵呈现概率与影响等级;建立统一口径、分层分众的推送机制,针对居民、企业以及运输、渔业、旅游等不同行业群体精准推送预警信息;主动说明预报的不确定性,通过“预报锥形区”等可视化工具预设可能需要调整的情况,以管理公众预期、减少“预期落差”;建立谣言快速澄清机制,并在事后进行“对账式”复盘,增强社会信任。

现有技术对极端台风

预报能力有限

《中国科学报》:目前台风预报主要依赖哪些技术?对“桦加沙”这类超强台风的预报难度大不大?

李晴岚:传统台风预报主要依赖数值模式,而准确的初始场是数值模式准确预报的关键,初始场的构建需要精准的监测数据支持。目前,在远海区域,台风监测主要依靠卫星遥感、海洋浮标观测;在近海,则可利用更精准的雷达和地面观测站数据。随着台风观测数据的不断积累和科研人员经验的增长,统计方法、统计-动力方法也逐渐成为台风预报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始在台风预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预报的精准度和效率提供了新途径。

对“桦加沙”这类超强台风的预报难度较大,主要因为超强台风的数量相对较少,相关数据积累有限,难以形成全面且精准的预报模型。同时,超强台风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其发展过程中环境垂直风切变变化迅速,这给准确预报带来了挑战。此外,目前对台风内部结构演变的机理尚未完全掌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以提升对超强台风的预报能力。

《中国科学报》:台风预报面临哪些技术挑战?应该怎样提升预报精度?

王春在:目前,精准预报台风的技术挑战主要包括:对台风快速增强的过程及其结构变化的捕捉能力不强;对大气-海洋-海洋之间作用的耦合机制阐释不足,导致台风强度和风雨的预测出现偏差;西北太平洋的观测资料相对匮乏;对极端台风的不确定性预报还有待优化等。

未来,可以发展更高分辨率、全耦合的模型,以更精细地解析台风内核结构;融合卫星散射计、雷达、无人船、浮标等多种平台的观测数据,优化初始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改进对台风快速增强的概率判断、结构预报和模型偏差修订;建立更强大的集合预报业务系统,改进扰动方法与后处理技术,为极端情景提供更可靠的预测指导。

18号台风桦加沙已生成

编辑 |沈春蕾

校对 |何工劳

排版 | 蒋志海

18号台风桦加沙已生成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