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袁老齐名,与袁老有着“南袁北李”的称誉。
吃米不望袁老,吃面不忘他。
他使我国小麦增产150亿斤,比水稻产量还高,解决了我国吃面问题,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500万将金却只拿50万,真相感人。
他的名字叫李振声。
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兄妹众多的家庭里,能吃饱就已经是奢侈,何况是读书。
父亲虽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但只是有心而力不足。
幸运的是,李振声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到了高中二年级,那时候他的目标是当个小学教员。
每个人像是出生的时候就拿了一张命簿,命运冥冥之中已经做好了安排。
一天,李振声在街上溜达,无意中看到山东农学院的一个招生广告,最醒目的一条是:免费食宿。
李振声心想:能上学,还有饭吃,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
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考了山东农学院,就这样他成为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并因此改变了命运轨迹。
1951年,20岁的李振声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主要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
5年后,为了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李振声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来到了陕西杨陵,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
挑战里往往藏着机遇。
李振声到杨陵这年,我国就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诱病,这种条诱病被称为“小麦癌症”,这种病还会传染,一旦一地发生,就会大面积流行,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
这一年,因这种病,小麦减产的数量达到100多亿斤。
许多农民因为小麦的减产而坐在地里无助大哭:一年下来白干了。
看到这样的情景,李振声心里也不是滋味,小时候对饥饿的记忆再次被唤起,父亲因饥饿病逝,他因为饥饿选择了农校。
他暗自发誓:必须将这种病攻克!
李振声在北京从事牧草研究时曾收集过800多种牧草,没想到现在派上了用场。
图|李振声
李振声想,牧草一直是自然生长,自身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抗体基因,对条诱病有很强的抗性,是否能将它对条诱病的抗性转移到小麦身上?
说白了就是研究出小麦和牧草的杂交小麦。
李振声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创想,历经8年,观察了成千上万株小麦,从中挑选出一株最好的进行繁育。
杂交、筛选、再杂交、再筛选······
但结果是:他并没有培育出小麦优良品种。
紧接着而来的,除了自身的挫败感,还有各种非议 :研究脱离实际、白浪费时间等等。
但李振声并没有被外界的声音影响,坚持研究。
终于他研究出了小麦与牧草的杂交品种,并取名为“小偃55”。
1964年,在收麦季节,接连下了40多天的雨后,天气暴晴时,一天之内所有小麦都干枯了,但只有“小偃55”绽放着耀眼的金黄。
虽然它的抗病性提高了,但它的产量并不能达到预期。
研究初见成效后,李振声也有了自信,他再次针对提高产量、抗病性以及品质,研究出了“小偃6号”。
为了解决粮食产量增收问题,他在黄淮流域和陕西投入种植,产量确实大大提高。
陕西农村还流行着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
李振声的研究并没有终止,从“小偃6号”开始,衍生出了一系列品种,达50多种,并在全国投入推广3亿亩以上,增产超150亿斤。
1988年,李振声带着科研团队,协助地方开展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解决了我国人口增长,粮食产量不长的矛盾,使黄淮海地区增产504.8亿斤。
2006年,李振声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能获此奖,不仅是一份荣誉,也是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认可。
但李振声却拒绝参加这次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评选,理由是:科学需要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无论肯定与否,我都会用心地去工作。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500万,他只给自己留下50万,剩下的要全部捐出,作为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
李振声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一举动就招来了一些人的反对,有人说他这样做,抬高了大家对获奖者的人格标准。还有人说李振声爱出风头。
但李振声说:自己一个月工资一万多,妻子也有3000多,也花不了多少钱,不如为学生做点什事,自己也高兴。
没想到被看成了爱出风头,不过李振声并没有在意,还是那样做了,跟他搞科研时一样,屏蔽外界的声音。
李振声淡泊名利,致力于科研的精神令人敬佩。
2013年,82岁的他参与环渤海地区盐碱地粮食种植,实现了粮食增产200多亿斤。
2020年,近90岁的他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通过种植耐盐碱牧草解决饲料短缺的问题。
从青葱少年到耄耋之年,他将一生献给了杂交小麦,他是用一生守护中国粮食的耕耘者,荣誉加身,却始终不改“让国人吃饱饭,吃好饭”的初心,他不仅照亮了农业科技的前行之路,也教会我们,要想成事,必须屏蔽外界的声音,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坚守初心,方得始终!
参考资料: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
李振声百科资料
点击“黎庶文史”卡片关注哦!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