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 西贝,罗永浩西贝贾国龙大战,到底谁赢谁输?

一场原本普通的消费者吐槽,演变为席卷全网的企业危机,西贝的强硬回应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让这个餐饮巨头日损百万。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对西贝的这一句吐槽,瞬间点燃了一场席卷全网的舆论风暴。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当即强硬回怼,坚称西贝“100%没有预制菜”,甚至放话“一定起诉”。

随后西贝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却意外暴露了保质期18个月的冷冻海鲈鱼和两年保质期的西蓝花。

这场持续六天的“预制菜之争”,表面上已随西贝的道歉和罗永浩的“停战”宣告结束,却深刻揭示了现代企业危机公关的陷阱与消费者权益意识的觉醒。

9月10日,罗永浩一行五人在西贝中粮祥云小镇店消费830元后,公开发文批评西贝使用预制菜且定价过高。

这条微博迅速引爆网络,相关话题阅读量破千万。

西贝的应对堪称危机公关的反面教材。

贾国龙不仅连夜强势回应,还宣布起诉罗永浩。

为自证清白,西贝推出“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并全面开放后厨。

然而,开放后厨的举措适得其反。

媒体和消费者参观后发现,西贝后厨广泛使用预加工食材:土豆炖牛肉使用提前解冻的预处理牛肉,黄米凉糕的原料由中央厨房配送半成品,冷冻海鲈鱼的包装袋上写着保质期18个月。

更令人惊讶的是,有门店主厨在演示明火炒菜时戴着手表和手链,并使用最便宜的转基因食用油。

罗永浩迅速反击,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他在直播中嘲讽:“保质期18个月,这难道不是预制菜?我们吃的是几个月前的鱼,你知道吗?”

随着争议升级,西贝的客流开始断崖式下滑。

贾国龙透露,9月10日、11日营业额分别减少100万元,9月12日预计损失200万至300万元。

这场舆论战已对企业经营造成实质冲击。

争议的核心在于“什么是预制菜”这一基本定义。

西贝坚称自己符合国家规定,不属于预制菜;而罗永浩则代表消费者质疑为何菜品充满“重新加热的味道”。

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预制菜需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

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不被归类为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据此强调,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加工只是将毛菜预加工成净菜、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等,属于“预加工”而非“预制菜”。

然而,消费者心中有一杆不同的秤。

在大众认知中,“料理包”、“需要解冻”或“加热即食”几乎等同于“预制菜”。

当看到西贝使用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冷冻海鲈鱼等半成品时,消费者自然质疑:“这都不算预制菜?”

这种认知差异凸显了行业标准与消费者感知之间的巨大鸿沟。

罗永浩在直播中直言:“西贝称没有预制菜是100%撒谎,因为国家还没有相关标准出台”。

从舆论支持率看,罗永浩无疑是这场争议的最大赢家。

三方数据显示,基于7.2万条评论的情感分析显示,仅有6%的公众支持西贝,而47%支持罗永浩。

罗永浩本人也表示,以往支持我的和骂我的最多一半对一半,这次却有90%以上的人支持我。

罗永浩的个人影响力也随之飙升。

其账号在7天内涨粉30万。

他成功将个人吐槽升维为对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公共讨论,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共鸣。

回顾罗永浩的“对线史”,从2011年砸西门子冰箱维权,到2014年与王自如的直播辩论,再到2024年为董宇辉发声,他始终秉承一套清晰的“作战逻辑”:站在“弱势方代言人”的立场,精准捕捉大众情绪痛点,将个体争议升维为公共议题。

此次对阵西贝,罗永浩再次展现了他引导舆论的能力。

他抓住消费者最关心的“价格与品质匹配度”问题,提出“餐厅应明确标注预制菜”的具体诉求,将个人吐槽转化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业呼吁。

西贝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被公关专家评为“自杀式危机公关”。

其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战略层面的误判。

贾国龙将罗永浩视为“敌对靶子”,召开名为“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的全员大会。

这种对抗姿态将品牌置于消费者的对立面,彻底撕裂了品牌与用户的关系。

其次是战术层面的失误。

开放后厨本意是自证清白,却因准备不足而成为“自己锤自己”的惨剧。

媒体直播中曝光的超长保质期食材、转基因用油等问题,让西贝的“新鲜健康”人设崩塌。

最后是情感层面的隔阂。

贾国龙在行业群内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

这种人身攻击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使西贝的品牌形象雪上加霜。

儿童餐业务受损尤为严重。

西贝定位“家庭带娃吃饭首选”,2024年卖出了超4000万份儿童餐。

当家长发现儿童餐中的西蓝花竟是保质期两年的冻品时,对品牌的信任瞬间瓦解。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西贝的IPO计划可能受阻。

贾国龙曾计划“通过2023-2025年持续高质量发展,到2026年完成高质量IPO、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

这场风波无疑为这一计划蒙上了阴影。

贾国龙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折射出传统企业家在互联网时代的认知局限。

多位与贾国龙有过接触的人士表示,他本人个性“很直、强硬、不听劝”,传统大家长式的行事风格注入公关应对,火上浇油。

当贾国龙在回应中强调“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时,他试图用专业标准回应消费痛点,却忽视了公众的真实感受。

这种“合规即合理”的思维模式,在现代舆论场中显得苍白无力。

贾国龙将罗永浩的批评视为对西贝37年积累的商誉的伤害,认为其行为“超出了普通消费者行为”。

然而,正是这种“区别对待”不同消费者的态度,引发了更广泛的公众反感。

更具杀伤力的是,贾国龙在行业群内的私下表态被公开:“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但他打醒了我,算变相帮西贝进步”。

这种表面认错实则抱怨的态度,体现了传统企业家对互联网舆论的不适应。

西贝此次危机公关的失败,其长期合作伙伴华与华公司难辞其咎。

华与华十年累计从西贝收取咨询费6000多万元,却在此次危机中提供了被证明是“馊主意”的策略。

华与华创始人华杉在事件初期力挺西贝,发布自己到西贝门店吃饭、参观后厨的视频,称“西贝是中国最好的企业之一”,并鼓励贾老板“硬杠”。

更甚的是,华杉辱骂罗永浩是“网络黑嘴”,引经据典搬出了鲁迅先生。

华与华的介入被业内视为“史诗级的灾难”。

作为专业品牌咨询公司,非但没有平息风波,反而火上浇油,最终在罗永浩的威胁下迅速道歉,展现了其策略的脆弱性。

华与华为西贝打造的“I♥莜”超级符号、“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口号以及“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品牌定位,在此次危机中受到了根本性质疑。

当“把更好的留给孩子”的承诺与保质期两年的西蓝花形成鲜明对比时,华与华构建的品牌叙事瞬间崩塌。

这场风波的最大意义,在于推动了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意识觉醒。

罗永浩在直播中强调:“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预制菜贵不贵倒是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情权”。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并非完全针对技术本身,而是针对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信任缺失。

正如新华社评论所指出的:“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这场争议也凸显了餐饮行业透明化的大势所趋。

随着国家即将出台《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门店是否使用、怎样使用预制菜,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这标志着行业将向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争论的价值在于唤起对餐饮健康的关注。

一位网友评论道:“感谢罗老师让我们知道,原来吃顿西北菜还能预习明年今日的菜谱”。

这种黑色幽默背后,是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的深切关注。

纵观这场风波,各方得失各不相同,却难有真正的赢家。

罗永浩:

获得90%的舆论支持,涨粉30万,成功将个人吐槽升维为公共议题,巩固了“消费者权益捍卫者”的形象。

但他也因“得理不饶人”而面临部分质疑。

西贝:

日损百万营业额,品牌形象严重受损,IPO计划蒙上阴影。

尤其是儿童餐业务遭受重创,动摇了核心家庭客群的信任基础。

贾国龙:

个人形象从实干企业家变为“固执己见”的典型,其管理风格和危机应对能力受到广泛质疑。

但危机也可能促使他反思改进,如其所言“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

投资方:

短期经营损失直接影响投资回报,中长期品牌价值受损可能影响未来估值和IPO前景。

但危机若促使西贝进行彻底改革,长远看未必全是坏事。

普通消费者:

虽获得知情权的觉醒,但短期内可能面临更谨慎的餐饮选择。

理想情况下,行业透明度的提高将让消费者最终受益。

这场风波或许会随时间平息,但它所引发的行业反思将继续深化。

随着国家预制菜标准的即将出台,餐饮行业的透明化已成必然趋势。

西贝承诺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多款菜品调整为门店现做。

而罗永浩则表示,“这件事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我相信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这场争论的价值不在于“分出胜负”,而在于推动问题解决;舆论场的关键也不是“占据上风”,而是“推动进步”。

文/财经狗仔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