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议发酵十余天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突然清空社交媒体账号内容。这种"自我禁言"不仅未平息舆论,反而让品牌危机愈陷愈深。
从高调叫板罗永浩到悄然删除动态,贾国龙的戏剧性转身,折射出传统餐饮巨头在数字化时代的公关困局。
01 从"四次怒诉"到社交遁形
9月28日,贾国龙社交账号完成"大清洗":抖音仅存一条合作视频,视频号与小红书内容清空,微博关闭公众评论。这种操作与其此前"四次强调起诉罗永浩"的强硬姿态形成反差。
风暴始于罗永浩9月10日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高价"。这句消费者抱怨意外点燃行业论战。贾国龙随即反击,否认使用预制菜,直指罗永浩为"网络黑嘴",甚至开放后厨自证清白。这场攻防战中,他忽视了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化的核心诉求。
罗永浩9月15日宣布"放弃法律追究"后,西贝本可降温。但"西贝品味早读"9月23日发布的《7岁的毛毛》一文,将争议推向新高。文中孩童因担心吃不到西贝而抱店长痛哭的情节,引发"消费儿童情感"的强烈质疑。
02 "故事会"反噬:三则寓言捅破信任
西贝公关灾难是"自嗨式传播"的必然结果。毛毛事件后,网友扒出更多"西贝式寓言":
七龄童的"西贝依赖症"
《7岁的毛毛》中,家长一句"别去吃西贝"引发孩童抱大腿痛哭。这种过度戏剧化招致"营销无底线"批评。教育专家指出:"让孩子对品牌产生病态依赖,是对儿童心理的不尊重。"
大爷赠房的荒诞叙事
更早视频中,店长讲述2004年内蒙古大爷因获赠两碗汤欲赠北京房产。在房价高企的当下,这种情节像天方夜谭。网友嘲讽:"下次该编顾客赠送四合院了?"
1岁婴儿的"用餐奇迹"
"1岁宝宝在西贝学会吃饭"视频中,宝妈称医生建议"创造用餐氛围",带孩子到西贝后解决进食难题。医学专家辟谣:"11个月婴儿吞咽能力发展与餐厅环境无关,宣传涉嫌误导家长。"
这三则故事构成"情感营销三部曲",却暴露传播致命缺陷:脱离常识的煽情叙事,将"自我感动"的品牌形象钉在耻辱柱上。
03 传统大佬的时代错位
贾国龙未能适应社交媒体传播逻辑。传统媒体时代,企业老板"金口玉言"被奉为圭臬,单向灌输式宣传奏效。但在人人皆可发声的今天,"我说你信"的傲慢姿态已失效。
其认知错位体现在三方面:混淆内部宣传与对外传播边界;用戏剧化叙事掩盖产品争议;将消费者关切简化为"网络黑嘴"攻击。
这种思维使西贝在危机中越陷越深。品牌忙着起诉批评者、编造故事时,消费者关心的预制菜定义、食材来源、定价合理性等核心问题,始终未得到正面回应。
贾国龙的"社交遁形"是公关失灵后的无奈。要走出困局,西贝需直面问题:
与其争论"预制菜定义权",不如公示中央厨房信息、食材处理流程,用专业透明重建信任。重构品牌传播逻辑,将"品味早读"回归内部文化建设,对外传播需基于事实对话。
学会倾听消费者声音,数字化时代,品牌权威来自用户口碑,而非老板宣言。这场由预制菜引发的公关风暴,是传统思维与现代消费意识的碰撞。
贾国龙清空账号或许是暂时休战,但要平息"信任危机",西贝需要重建与消费者对话的基础。否则,今日的"自我禁言",可能成为明日的"市场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