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一场关于餐车使用规则的争执,近日在昆明开往连云港的K492次列车上上演,引发了全社会对铁路公共服务与人情味平衡的深入思考。
2025年9月初,一列行驶中的火车餐车内,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正准备享用自带的泡面时,被乘务人员劝离。理由是“不是在这里买的,所以不能在这里吃”。这一幕被同车乘客记录并发布到网络,迅速引发热议。
01 事件经过
视频显示,一位女乘客正在为带孩子的宝妈打抱不平。她情绪激动地质问身着工作服的乘务人员:“为何不让人在餐车带孩子吃泡面?刚才那个美女拿的是泡面,带了两个孩子。在你们非饭点的时间来这儿,花10分钟让孩子能坐得舒服点,吃个饭。”
乘务人员回应称自己并未驱赶旅客,并表示会联系列车长前来处理询问。从视频画面可以看到,餐车厢里仍有空座,部分坐着的旅客面前并无餐食。
事发后,拍摄者透露列车长最终表示可以在餐车吃泡面,并称会考虑改进措施。但这是否仅为平息争议的说法,尚需铁路官方进一步说明。
02 铁路规定
12306客服人员对此事件作出了官方解释:“餐车是盈利性的营业场所,只有供餐的时候才开放,其他时间段是使用不了的,即使里面的座位空着也不能进去使用。”
客服进一步说明:“营业时段,在里面消费了的旅客,可以在里面用餐;如果是非营业时段,就不能使用餐车。”对于是否可以自带其他食品进入餐车,客服表示没有硬性要求,以列车的实际情况为准。
一名在铁路一线工作10多年的前列车长透露,餐车确实需要消费才能就座,特别是在早中晚三餐的营业时间段,因为首先要保证买饭的旅客有地方坐。
03 网友反应
这场争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网友们观点鲜明分为两派。
支持乘客的一方认为:“不在饭点,又没多少人坐里面,就10分钟”,应该通融一下。 另一网友则反驳道:“餐车有规定不消费是不让坐的,如果人人都拿个泡面去坐着吃,人家还做不做生意?”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前几年坐火车因没买到坐票,都是去餐车凑合的”。 这反映了长期以来餐车在旅客心中的多重功能——既是就餐场所,也是无座旅客的临时休息区。
04 深层矛盾
这场争论背后,实际上是公共交通工具上空间使用权和消费权的深层矛盾。
一方面,餐车作为列车上的经营场所,需要确保消费旅客的权益;另一方面,火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也承担着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兼顾不同旅客的需求。
这个问题也折射出不同旅客群体的出行需求差异。经常乘坐高铁的商务旅客可能更倾向于安静舒适的环境,而普通列车上的旅客可能更看重出行的经济性和便利性。
05 类似争议
这不是第一次因火车上泡面引发的争议。2025年8月,广州东站便利店内泡面全部下架,引发了广泛讨论。
广州东站回应称:“根据国铁集团《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相关规定,方便面属于可能严重影响列车环境卫生的食品。为维护高铁车站和列车环境卫生,使广大旅客享受更为优质的服务,高铁车站均不售卖方便面食品,但旅客可自行携带。”
12306客服对此表示:“目前没有收到高铁站内停售泡面的相关通知”,但同时强调“高铁车厢封闭,气味不易散发。为了保持良好舒适的乘车环境,‘不提倡’乘客食用气味浓重的泡面”。
06 解决方案
面对这类争议,铁路部门正在探索更多解决方案。2025年8月,运行于吉林长春至陕西西安之间的K128/125次列车推出了自助餐服务,早餐每位25元,午餐与晚餐每位35元。
这种提供更多平价餐饮选择的做法,可能是解决泡面争议的途径之一。成都铁路局推行的“15元盒饭管够”政策,不仅满足了低收入旅客的需求,餐车上座率还提升了30%。
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在高铁上设置专门的用餐区域、提供更多低价餐饮选择、开发气味较淡的食品等。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泡面对列车环境的影响。
07 未来展望
高铁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承载着不同年龄、收入群体的出行需求。一碗泡面的去留,折射的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抉择。
公共服务的关键不在于一味追求“高端”,而在于能否照顾到最广大人群的需求。与其简单禁止,不如提供更多选择:设置专用就餐区、保证平价食品供应、改进通风系统等,这些都是比“一刀切”更有智慧的解决方案。
怎样在遵守规定和展现人情味之间找到平衡点,怎样既能保障铁路经营的合法权益,又能满足旅客特别是特殊群体(如带孩子的母亲)的合理需求,是铁路部门需要持续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这场餐车泡面风波超越了个人纠纷,引发了关于公共空间使用规则、消费权益与社会人情味之间怎样平衡的深入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不再仅限于功能性满足,更增加了对人性化服务的期待。怎样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点,是铁路部门乃至所有公共服务提供者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