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在9月3日举行阅兵,一文全方位了解9·3阅兵:中国为什么要在九月三日举行阅..

(本公众号关注人的全面成长,与教育密切相关,也涉及全面的生活与人生)

【:点击上方 “鲁井养”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公众号的每期好文章啦!]

本文将全方位论述中国为什么要在九月三日举行阅兵式活动,主要内容如下:

1·历史渊源与法理依据:介绍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由来和法律确认过程,使用表格对比关键历史事件时间节点。

2·纪念意义与价值传承:分析阅兵活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等方面的价值,使用列表梳理多维度的纪念意义。

3·国际视角与战略意义:探讨阅兵在国际话语权争夺和地缘战略平衡方面的作用,分析嘉宾出席情况的国际政治含义。

4·军事展示与国防意义:说明阅兵展示的军事装备特点和体现的国防现代化成果,使用表格总结参阅装备特点。

5·社会教育与文化意义:阐述阅兵在国家认同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功能。

6·与国庆阅兵的区别:对比分析9月3日阅兵与国庆阅兵在主题、展示重点和国际传递信号方面的差异。

中国9月3日阅兵式的多重意义:从历史纪念到国家战略

历史渊源与法理依据

中国选择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并举行阅兵活动,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法理基础。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落下帷幕。次日(9月3日),当时的中国政府宣布举国同庆,放假一天,悬旗三天,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日期选择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更是对胜利成果的法定确认。

从法理角度看,中国政府于2014年2月27日通过立法程序正式确立了9月3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法律地位。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立法行为不仅是对历史记忆的官方确认,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国家意志与民族记忆的有机统一。

选择9月3日而非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之日)举行纪念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考量。8月15日日本所谓的“终战诏书”通篇回避了“投降”字眼,反而将侵略行为表述为“时运之所趋”,甚至使用侮辱性词汇指称中国,且未对亚洲受害国表示任何歉意。相比之下,9月2日的正式投降仪式及9月3日的胜利纪念更具有历史合法性与国际公认度。

从历史连贯性来看,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曾通令规定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2014年的立法实际上是恢复和强化了这一历史传统,保持了与国际社会对二战结束时间认知的一致性。这种历史与法理的双重合法性,使9月3日成为中国纪念抗战胜利最为适宜的日期。

表: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确立过程关键节点

时间

事件

意义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1945年9月3日

中国政府宣布庆祝胜利

首次确定胜利纪念日

1951年

政务院通令确认9月3日

新中国首次官方确认

2014年2月2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确定

获得法律地位

纪念意义与价值传承

9月3日阅兵式承载着多重纪念功能和价值传承使命。首先,它是对历史真相的捍卫和对牺牲先烈的缅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长达14年,军民伤亡高达3500多万,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阅兵这种隆重的纪念形式,国家向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付出生命的先烈们表达了最深切的哀悼与敬意,实现了对历史记忆的保存与传承。

阅兵仪式还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9月初适逢中国大中小学开学季,将国家典礼与“开学第一课”相结合,能够有效推动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通过壮观威严的阅兵仪式,年轻一代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与繁荣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这种教育效果是单纯的课堂讲授或书本阅读所无法比拟的。

·多维度的纪念意义:

1.历史意义:捍卫历史真相,回应历史修正主义。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以巨大代价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当今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背景下,阅兵是对试图歪曲历史行径的有力回应。

2.法律意义: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阅兵是对《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国际文件所确立原则的再次确认,展现了我国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决心。

3.文化意义:强化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阅兵仪式是一种集体记忆建构的过程,通过庄重的仪式感,强化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和文化凝聚力。

从情感维度看,阅兵仪式能够激发全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当装备精锐的本国军队以整齐划一的队形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国民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国家强盛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安全保障的信心。这种情感体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际视角与战略意义

9月3日阅兵式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是中国参与全球历史叙事建构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平台。在西方主流叙事中,二战胜利通常以5月8日(欧洲战场胜利日)和9月2日(太平洋战场胜利日)为锚点,相对淡化了东方战场的贡献。中国通过9月3日阅兵,强调东方战场的时间维度和历史贡献,是对单一“西方中心史观”的有效平衡,彰显了中国对二战胜利的历史性贡献。

2025年的九三阅兵有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应邀出席,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等多国领导人。这种高规格的国际参与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國抗战贡献的广泛认可,也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特别是西方国家代表的出席情况,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历史地位和政治立场认同度的试金石。

·国际政治含义:

1·地缘战略平衡: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出席凸显了中俄在维护二战历史叙事上的战略协作,是对西方话语霸权的一种制衡。

2·地区影响力展示:东南亚多国领导人的参与,如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和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的出席,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深化。

3·国际秩序观表达:多国领导人的共同参与本身就是对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观的一种认同。

中国通过阅兵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其独特的国家安全观和国际秩序理念。与历史上崛起大国不同,中国明确拒绝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强调其军事现代化是防御性、有节制的,旨在保障自身发展权与安全空间。中国是当今大国中唯一将走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承诺和责任。

通过阅兵展示军事实力,中国也向世界表明了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和能力。在当前地区热点频发、一些国家试图否定二战历史或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背景下,中国通过阅兵向国际社会清晰传递其战略意图和安全承诺,明确告知世界中国有决心和实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军事展示与国防意义

9月3日阅兵式是展示中国国防现代化成果和军事力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根据媒体报道,2025年的阅兵编设45个方(梯)队,所有受阅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且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这种公开展示体现了中国武器装备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实力,彰显了我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决心与能力。

阅兵展示的武器装备特点反映了中国军队建设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据悉,本次阅兵将遴选陆上、海上、空中系列无人智能和反无人装备,以及网电作战等新型力量受阅。部分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精打、无人和反无人装备都是首次对外展示。空中梯队基本涵盖了解放军现役主战机型,包括许多明星装备,有的还是首次公开亮相。这些展示表明中国军事建设正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跨越,体现了新型战争形态下的军事变革方向。

表:2025年九三阅兵参阅装备特点

装备类型

特点

战略意义

陆海空基战略重器

首次亮相,技术先进

展示战略威慑能力

高超音速武器

精打打击,突破性强

体现不对称作战优势

无人与反无人系统

智能化,网络化

反映新型作战力量发展

网电作战装备

电磁空间作战能力

展示全频谱作战能力

阅兵不仅是装备展示,更是作战理念和力量体系的体现。通过群队联合、方队合成的编组方式,阅兵展示了我军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的力量运用新模式。这种编排方式反映了解放军从单一军种作战向联合作战能力的转型,展示了改革重塑后新的军兵种结构布局以及“三结合”的武装力量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阅兵展示的武器装备已经全面形成战斗力。正如吴泽棵少将透露:“部队接装不久即按受阅标准进行高强度训练”。这表明阅兵展示的不仅是原型装备或试验品,而是已经列装部队并形成战斗力的实用武器系统。这种“即装即用”的模式体现了解放军装备更新和实战化训练的高效率,反映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扎实进展和实战能力。

社会教育与文化意义

9月3日阅兵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建构意义。作为国家级的纪念仪式,阅兵通过壮观盛大的视觉场面和庄重严肃的仪式流程,强化国民的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抗战的历史记忆可能逐渐模糊,而阅兵仪式则提供了一个将历史拉近现实生活的机会,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阅兵仪式也是一种政治沟通和社会动员的形式。通过媒体对阅兵的全方位报道,国民得以全面了解国家防务建设的成就,增强对国家安全保障的信心。同时,阅兵也向公众传递了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有助于形成居安思危的国民意识,提升全社会的国防观念和安全意识。

·国家认同的建构途径:

1·集体记忆塑造:通过庄重的仪式,强化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2·成就展示与信心建设:通过展示国防现代化成就,增强公众对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的信心。

3·价值观传递: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核心价值观。

从文化维度看,阅兵仪式融合了中国传统兵文化与现代国家礼仪,体现了“止戈为武”的传统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理念的交织。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结合,形塑着中国式现代化面向全球的军事外交话语体系,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军事观的新型安全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9月3日阅兵与国庆阅兵在教育功能上有所区别。国庆节(10月1日)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其阅兵侧重于展示国家的经济、科技和军事成就,庆祝新中国的诞生。而9月3日的阅兵则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主基调是缅怀、反思与警示,提醒人们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极其宝贵。这种主题上的差异使得93阅兵更具有历史反思性和和平教育功能。

与国庆阅兵的区别

中国的阅兵活动分为国庆阅兵和非国庆专题阅兵两类。自1949年开国大典至2025年,中国在天安门广场共举行过19次大型阅兵,包括17次国庆阅兵和2次非国庆专题阅兵(2015年和2025年的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这两种阅兵在主题、意义和展示重点上存在明显差异。

国庆阅兵主要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展示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成就,强调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9月3日阅兵则专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主题更加聚焦,强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和开创未来。这种专题性的纪念阅兵更加注重历史教育和和平警示功能。

从展示内容看,国庆阅兵全面展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成就,受阅部队和装备代表了中国武装力量的整体构成和最高水平。而9月3日阅兵虽然也展示军事装备,但更加注重历史传承和和平主题,通过展示国防现代化成果,既彰显了捍卫胜利成果的能力,也表达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在国际信号传递方面,国庆阅兵主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彰显一个大国的自信与开放。而9月3日阅兵则更加明确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决心,以及对历史修正主义和军国主义复辟的警惕。这种专题性阅兵具有更强的历史叙事和国际秩序维护意味。

从举办频率来看,国庆阅兵按照“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原则举行。而9月3日阅兵则与重大历史纪念节点相关,如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和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不具有固定周期性,更侧重于历史纪念的特定意义。

总结

中国选择9月3日举行阅兵式是基于深厚历史底蕴、法理依据和多重战略考量的决策。从历史维度看,9月3日代表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时刻,具有历史合法性和国际公认度;从法理维度看,这一日期已经通过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具有庄严的法律效力;从国际政治维度看,93阅兵是对中国二战贡献的历史确认,也是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宣示。

2025年的九三阅兵,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具有特殊时代意义。当前世界正处于新的历史十字路口,地区冲突频发,武装冲突升温,一些国家试图否定二战历史或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通过阅兵不仅展示国防现代化成果,更向世界传递了其独特的安全观和国际秩序理念——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通过增强军事现代化保障自身发展权与安全空间,并为国际体系提供“公共安全产品”。

九三阅兵是国内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次集中展示。通过对历史的共同纪念,国民的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得以强化,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热情得以提升;通过国际嘉宾的参与和多边外交活动的举行,中国与友好国家的合作关系得以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得以深化。这种内外联动的影响模式,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正如80年前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捍卫了人类和平一样,今天的中國再次通过九三阅兵向世界宣告: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93阅兵最深层的战略信号在于:中国既有能力捍卫和平,也有意愿共享和平,这正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和宝贵贡献。

参考文献:1.《9月3日背后的国际密码!中国为何选9月3日阅兵?从8月15到9月3的深层博弈!》。搜狐网,2025年8月29日。2.《军事阅兵》。百度百科,2025年8月27日。3.《【熱門話題】九三閱兵宣言中國式現代化安全觀》。香港商报,2025年9月2日。4.《为何选9.3这天大阅兵,而非日本投降日,“战争”仍然没有结束》。网易网,2025年8月30日。5.《“9·3”阅兵的特殊背景与战略意义》。xkwy网,2025年8月30日。6.《震撼!9.3大阅兵背后的三大秘密,西方媒体集体崩溃!》。网易网,2025年8月31日。7.《九三阅兵︱建国以来有多少大型阅兵?有何种类?一文看清》。星岛网,2025年9月2日。8.《关于九三阅兵,你可以这样讲给孩子听》。搜狐网,2025年9月2日。9.《外媒聚焦九三閱兵:中國爲反法西斯作出巨大貢獻》。华侨网,2025年8月28日。10.《古代阅兵》。百度百科,2025年8月21日。

这样快速查找需要的资料:

更多高质量阅读,请关注公众号“鲁井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