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惠民精神病医院的戒酒事件令人痛心:一位母亲因担心儿子重蹈丈夫酗酒致脑梗的覆辙,将“几个月喝一点”的儿子送入戒酒机构,却换来儿子鼓膜穿孔、听力受·损的结局。这个极端案例撕开了社会对酒精成瘾干预的认知裂缝——当健康焦虑遇上专业信息匮乏,当求助无门撞上监管漏洞,悲剧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PART 01
被误读的“成瘾”:健康焦虑下的认知扭曲
李女士反复强调儿子“没有酒瘾”,却同意用捆绑方式强制戒酒,这种矛盾背后是对酒精成瘾诊断标准的彻底误读。根据ICD-10的专业诊断标准,酒精成瘾需要满足至少三项核心特征且持续一定时间,包括对饮酒的强烈渴望、无法控制饮酒量、停止饮酒后出现戒断反应、饮酒优先于其他生活责任等。案例中“数月少量饮酒”的行为,显然未达到成瘾的临床标准,甚至算不上问题饮酒。
这种认知偏差源于双重心理机制:一方面是创伤记忆引发的过度焦虑,丈夫因酗酒患病的经历让李女士形成了“饮酒=危险”的绝对化认知;另一方面是对医学概念的通俗化误解,将“可能的健康风险”直接等同于“成瘾疾病”。北京安定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超过六成咨询者会高估普通饮酒行为的成瘾风险,这种焦虑情绪会显著降低决策中的理性判断能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误读正在被某些机构利用。当家属带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寻求帮助时,缺乏资质的机构往往用“强制才能根治”的话术强化焦虑,将正常的行为干预包装成“救命治疗”,最终导致非必要的伤害。
PART 02
强制的代价:干预手段与心理规律的背离
涉事医院将责任归咎于个别护工的暴力行为,但本质问题在于强制戒酒模式本身违背了成瘾干预的心理学规律。专业指南明确指出,非自愿的强制措施会引发三重心理伤害:首先是逆反心理强化,当个体感到自主权被剥夺时,会下意识对抗干预目标,反而增加未来的饮酒冲动;其次是创伤记忆形成,捆绑、体罚等行为可能造成持久的心理阴影,甚至转化为抑郁或攻击性情绪;最后是治疗关系破裂,暴力经历会让当事人对所有帮助产生不信任,彻底丧失主动改变的动力。
正规的成瘾干预需要严格的资质门槛。根据国家《心理治疗规范》,从事成瘾相关的心理服务必须由具备精神科执业资质或心理治疗专业资格的人员实施。但现实中,许多打着“戒酒”旗号的机构既没有专业心理治疗师,也缺乏基本的行为干预方案,用简单粗暴的物理约束替代科学的心理支持。这种“以暴制瘾”的模式,本质上是用一种伤害替代另一种潜在伤害。
成瘾干预的核心是激发内在动机而非外部强制。心理学研究证实,当个体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时,改变行为的成功率会提升三倍以上。专业机构通常会通过动机访谈、家庭治疗等方式,帮助当事人认识饮酒的利弊,而非通过隔离和惩罚制造痛苦记忆。巩义事件中的“鼓膜穿孔”不是意外,而是错误干预逻辑下的必然结果。
PART 03
体系的缺失:从个体悲剧到社会支持重构
这个悲剧折射出成瘾干预领域的系统性困境:专业资源匮乏与需求迫切之间的巨大鸿沟。当李女士因丈夫的健康问题感到恐慌时,既找不到便捷的心理评估渠道,也缺乏社区层面的预防指导,只能依赖朋友介绍的非正规机构。这种信息不对称迫使家属在焦虑中“病急乱投医”。
对于酒精成瘾这类问题,预防教育比危机处理更重要。社区应常态化开展成瘾知识普及,明确区分社交饮酒、问题饮酒与成瘾的边界;医疗机构需提供便捷的评估通道,用专业诊断缓解家属焦虑;监管部门要强化对成瘾干预机构的资质审核,杜绝“暴力戒酒”的生存空间。
巩义事件中的年轻受害者本不必经历这场创伤。当社会能提供清晰的认知指引、可及的专业帮助和规范的服务监管时,家属就不会在焦虑中做出非理性选择,机构也无法用伪科学的手段牟利。成瘾干预的本质是心理支持而非物理控制,这需要整个社会建立起基于科学和尊重的支持体系,让每个寻求帮助的人都能获得有尊严的专业服务。
往期推荐
点击在线预约挂号
宁波甬悦心理
心理咨询师
一键扫码预约
咨询预约热线:8722 2222
“甬悦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基地”Happiness & wellbeing,是由知名的精神科权威专家、学者发起,由长期在一线执业的医务工作者、心理教学服务者共同参与创办的专业化医疗机构。
悦于心、甬于行,甬悦旨在帮助儿童青少年及其家人,科学应对、专业处置包括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低下、遗尿症等儿童发育行为等问题,焦虑、抑郁、强迫症、对立违抗、双相情感障碍、厌学、社交恐惧等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同时提供系统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医疗服务与救治介入。“甬悦心理”也针对成人及老人的部分心理疾病提供专业的服务与救治。
地址导航
停车提示
“甬悦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基地”位于宁波市高新区江南路673号东楼三楼,交通便捷,周边配套设施齐全,方便家长随时陪伴孩子就诊。无论是驾车、地铁还是公交,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诊所。
关注 甬悦心理
编 辑 |许翔宇
审 核 | 唐 平
求点赞
求分享
求喜欢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