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恩施的大山深处,有个叫油竹坪的教学点,全校就 3 个孩子,加上唯一的老师李西年,总共四个人。
每周一清晨,他们都会准时站在旗杆下,当国歌响起,那稚嫩却坚定的歌声穿透云雾,飘向远方。这场景,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最小的仪式,承载最重的情感;最简单的行动,表达最深的认同。”
国旗下的坚守:用十年光阴书写忠诚
李西年老师在这所学校坚守了整整十年。每天清晨,他带着孩子们打扫校园、备课、做饭,课程表上语文、数学、音体美一应俱全。他自学网络课程,向城里的老师请教,就为了让孩子们不落人后。有人问他:“就三个学生,值得吗?” 他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在,我就要把国旗升起来。” 这种坚守,让我想起了伊犁师范学院那面飘扬了 30 年的国旗。从 1995 年至今,无论寒冬酷暑,45 名国旗护卫队队员每天准时升旗,30 年完成了 1 万多次任务。一名毕业生回忆:“每天早操后的升旗仪式,是我大学生活最深刻的记忆,它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家国情怀。”
在广西兴安县的协兴小学,蒋双华老师带着 3 名学生升旗的视频同样感动了无数人。他既是校长、班主任,又是炊事员、保安,妻子在学校当保安,两口子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孩子们身上。这种扎根深山的坚守,不正是爱国主义最朴素的注解吗?
仪式背后的教育密码:小课堂里的大格局
升旗仪式,远不止是一个形式。在山东淄博重庆路小学,每当国歌响起,不管是奔跑的孩子还是忙碌的老师,都会立刻停下脚步,面向国旗敬礼。校长郑瑞梅说:“这种即时的仪式感,让爱国从口号变成了本能。”对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升旗仪式更是纪律与品德的课堂。整齐的队列、标准的敬礼,培养的是自我约束;国旗下的演讲,传递的是责任与担当。
在湖南祁阳市黄泥塘镇中心小学,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学生们不仅学唱国歌、了解国旗知识,还通过 “忆苦思甜饭”“军事列队训练” 等活动,感受先辈的奋斗精神。校长廖方亮说:“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
创新形式:让国旗文化 “活” 起来
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龙岭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 “国旗进校园” 活动正在进行。孩子们穿上迷彩服,在模拟战场上传递巨幅国旗,当国旗从头顶缓缓展开时,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光芒。校长介绍:“我们通过‘理论 实践’的模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国旗的重量,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浙江宁波霞浦学校的 “人亚学堂” 则利用现代科技,将革命故事转化为互动游戏、情景体验。学生们在 VR 设备中 “穿越” 到革命年代,与先烈对话,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了血脉。
日常浸润:爱国教育的 “隐形课堂”
在厦门杏滨小学,嘉庚园是孩子们的 “第二课堂”。老师们带着学生参观陈嘉庚先生的故居,讲述他倾资办学、支援抗战的事迹。走廊里的历史长卷、教室里的国旗文化角,让爱国情怀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北师大教育家书院的研究指出,小规模学校因其灵活性,更容易将爱国教育融入生活。比如李西年老师在数学课上讲解国旗的比例,在语文课上教孩子们写 “我爱祖国”,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往往更能深入人心。
政策护航:让微光汇聚成星河
2018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保障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甘肃平凉崆峒区教育局的实践就是一个范例:他们通过 “思政课宣讲团”“红色研学” 等活动,让全区 8 万余名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参与率达 100%。这种政策支持,让深山里的升旗仪式不再孤单,而是与全国无数所学校形成共鸣。
最动人的家国图景
在结束今天的话题前,我想给大家讲个细节:李西年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工工整整地记录着每个孩子的成长点滴。他说:“等这三个孩子毕业时,我要把这本子送给他们,让他们记住,在大山深处,有一面国旗曾为他们升起。”
朋友们,爱国是什么?是清晨升旗时的庄严肃穆,是听到国歌时的本能驻足,是扎根深山的默默坚守。正如光明日报所言:“爱国情怀不因规模大小而改变,不因地理远近而减弱。它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灭的火种。”
当我们看到那面五星红旗在山谷中飘扬,听到那稚嫩的国歌声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四个师生的坚持,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