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特别是近3年来,我国北方的降水量明显增多了,今年则尤其的多,陕西、北京等地之前下了好几场暴雨,这两天河南多地的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此也为河南的朋友们祈福,愿你们早日渡过难关。
为什么我国北方的降水量这几年会明显增多呢?答案很明确,因为全球的气候正在慢慢变暖,我国的降水线北移了,所以北方的雨量明显增多了。
当然,这个全球气候变暖不是西方国家声嘶力竭扯呼的人类破坏环境、碳排放量过高造成的。人类经年累月的碳排放,可能确乎会对气温有一点点影响,但对于这天地自然本身的气候变化来说,其效果就犹如九牛一毛蚍蜉撼树了。
真正让气候变暖的,是地球本身,其实从古至今地球的大环境气候一直是在变化的,只不过这种变化是以百年千年为周期,而我们人类的生命,大多只有短短的七八十年,所以在一代人身上感受不出这些变化。
但是从我们的历史记载中,则可以明确的看出气候的变化引发的人类社会历史周期的变化,可以说也是另一个促成历史周期律形成的因素。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好好讲讲气候背后的历史周期律是什么。
先从这次经受雨灾冲击的河南讲起,河南简称“豫”,豫字从象,河南为什么会有这个简称呢?因为在远古的商周时期,河南这块地方有很多大象。
是不是觉得有点扯淡?大象这种生活在热带或者非常靠近热带地区的物种,怎么会出现在河南呢?其实大象不仅在河南存在过,而且在那段历史中,其繁衍的族群还挺庞大。
比如,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三门峡市虢国墓地虢仲墓都出土过造型逼真的玉象,如果不是司空见惯,怎么可能造得那么生动逼真呢?
再比如,1935年和1978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先后发现了两个埋有完整象骨架的葬坑,这个事情当时也上过新闻。
殷墟殉葬象坑
《吕氏春秋·古乐》也有记载: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意思是,周武王灭商第二年过世,其太子继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初年,殷商遗民叛乱,周成王命周公讨伐他们。殷商遗民的骑兵乘坐大象,侵犯东部民众。于是周公率领军队将他们驱赶到江南一带。殷商遗民当时主要居住在今天河南省区域。
在当时,大象还被商朝遗民训成了骑兵工具,狠狠地蹂躏了一番东夷部众。
当年大禹铸九鼎,定九州名字的时候,就把河南这块地方叫了“豫”,这地方大象多呀,然后就一直被咱中国人叫到了现在。
河南这地方有大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当时河南这地方气候很温暖、很湿润,就跟现在咱们云南、广西,甚至越南那边的气候差不多,对,冬天完全不用开暖气,上十年也见不着一场雪。
这其实也进一步说明了,当时中国北方和西部,普遍的气候温暖湿润,比较宜居,唐虞夏商周的都城,也都定在了西安、朝歌这一块。当时中国最宜居的地方其实是第二阶梯,现在我们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三阶梯上,其实在那个时代,第三阶梯是千里泽国,水网密布,跟原始森林的状态差不多,到处都是瘴气、毒蛇、毒虫,人不要说在那里生活了,就是在那里活下来,都是一件巨难无比的事情。
那么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其实到了战国时代,气温就有一丢丢下降了,中原大地整体的气候没以前那么温暖湿润了,农作物的产量就会下降,但人口增多了,继而就催发了兼并战争。
当时北方的匈奴日子也不好过了,频频犯边,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直接把超级能打的蒙恬派去怼匈奴人,最后狼烟四起的时候平叛无人,所以你说大秦到底为何而亡,这也不好说。
西汉时期,都城依然定在西安(长安),但到了东汉时期,刘秀发现再定都长安已经玩儿不转了,因为随着气候的变化,关中平原一带越来越少雨了,全中国的产粮重地已经转移到了关东南阳、颍川、清河一带(这也为后来士族的崛起埋下了伏笔),而且由于雨量减少,关中平原一些河流的水流量也不充沛了,漕运往长安送粮,其难度和成本都高了很多。
所以东汉最后定都洛阳,不知道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洛阳其实是第三阶梯中有山形水势,而且是最靠近长安的一个点。
从战国时代,远古人类幸福的温暖纪结束了,气候进入了下行通道,随之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变化,里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气候已经改变到了什么程度呢?当时河南大地上已经没有大象,大象的生存线已经挪到了江苏、安徽、湖北南部以下地区,三国时期这片区域是东吴的势力范围,孙权逮了一头大象送给曹操,曹操喜出望外号召文武群臣一起观赏,六七岁的曹冲还想了个智压一群文臣谋士的称象方法,大出风头,曹操可高兴坏了。
之后气候一路下行,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隋唐时期有了个小转折,可以说是大的冰期气候里面的小阳春。隋唐在此把都城定在了长安这个帝都宫。
到了宋明时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冰期了,其实小冰期效果在宋朝身上并不明显,东西凉下去或者热起来它总有一个过程,但宋朝时期我国南部地区不像以前那样完全不能住人了,而是改造一下也能生存繁衍人口,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下,宋朝开始了“南部大开发”战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要知道,如果不是当时整体的气候变化,让中国南部变得稍微宜居了一些,宋朝人民是怎么也不能南迁成功的,基本是来多少死多少,最后只能跟北方游牧民族死磕,鹿死谁手可能真的未知。
到了明朝的时候气候已经冷下来了,所以朱棣把大明都城定到了北京,为的就是天子守国门,都城宜不宜居已经成了次要考虑。
有个说法叫明朝亡于小冰期,其实明朝从建立起就已经身处小冰期的阴影中,所以不得不在国家政策上做出对应倾斜,比如定都北京,比如死磕农业生产(小冰期已经让农作物减产,明廷只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灾荒战争死人,要么大家一起去卷产量)。
明朝从建立起,北方防御压力就很大,最开始是蒙古人,蒙古人老实以后,建州女真人又起来了,九边重镇扛了200多年,大明最后还是崩了。
可以看到,整个气候下行的历史,大约也是中华文明下行的历史,两者的趋势在某一个维度上重合了。
古代的读书人,都怀念唐虞夏商周(周指西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称其为三皇五帝之治,真正的天道政治,太平世界。从历史来看,那个时候的“改朝换代”的时间,确实比后面长多了。
孔子是最怀念唐虞夏商周时期了
古代读书人形容太平盛世,喜欢用“海晏河清”这个词,海自然指的就是大海,宴是平静的意思,河在这里指的是黄河,“河清”说的就是黄河水变清澈了。
在古代读书人心中,太平盛世的一个标准就是大海平静、黄河水清。可能你就有点奇怪了,这也能成为太平盛世的标准?未免太扯淡了吧……
其实还真不是扯淡,这个标准背后的原因,可以解释远古的、以及我们现在的历史走向。
就说黄河水清,在我们这个时代,就会亲眼见证,黄河浑黄的河水,会变得越来越清澈,这个趋势现在已经开始了。
黄河的水,变清澈,一个先决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黄土高原被茂盛的植被覆盖,不再水土流失了,没有了黄土高原这个泥浆吞吐机往里面吐泥,黄河的水能马上变清澈。
你可能要问了,这说得简单,黄土高原啥时候能够覆盖上茂盛的植被啊?答案就是,只要气候回暖,西北乃至新疆的降水量就会增加,而降水量增加了,西北黄土高原自然会长满植被,这就是天地自然之伟力。
虽然我国过去很多年,一直在西北地区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树虽然能够勉强活下来,但草和灌木丛却很难成滩繁衍开,因为草和小灌木的根系比较浅,不像树一样,能够深深地扎根地下,汲取地下水,所以在干旱的大西北,种不活成片的草。
但防止水土流失,真正依靠的,却是草和小灌木,这些东西能够成片地长,而且繁衍起来很快,一些没人的小村子,不到两三年就长满了野草灌木,所谓“像野草一样疯长”,只要气候湿润了,有水了,野草灌木就会疯长,根本不需要你人去做什么。
而随着气候大周期的回暖,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越来越大了,那边的气候越来越湿润了,我国黄土高原已经是郁郁葱葱一片了,这个事儿,国家还专门报道过。
黄土高坡变绿
夏商周那个时候,中华大地的气温就是很温暖湿润,河南那片地方都野象成群,黄土高原那里根本就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森林,新疆那一块生态系统也比现在更宜居,所以西域产生了很多小国家,西王母、昆仑的传说,到了汉代还有楼兰、大月氏等区域性强国。
在黄土高原一片郁郁葱葱的时候,黄河的水根本就不黄,就跟长江差不多,而且黄河作为中华母亲河,在我们中国人心中一直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这不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给予的,而是一直以来黄河就是有这么崇高的地位。
我们现代人才跟黄河叫黄河,古代黄河直接就叫河,其他的河都叫啥水啥水的,河就独一份,就是咱的母亲河。中华文明最开始就孕育在黄河流域,那样浑黄的水是支撑不起巨大的人口形成文明的,黄河在远古时代是清澈的,只不过后来气候变化了,黄土高原变成了黄土高坡,黄河才变成了“黄”河。
所以“海晏河清”为什么会被拿来形容太平盛世呢,因为读书人心里太平盛世永远的神——唐虞夏商周时代,黄河水都是清澈的。
那么现在黄河水又要变清了,气候大趋势又上行了,是不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又会迎来三代之治、汉唐盛世呢?
气候变温暖,这肯定是利好中国这样的大陆性国家的,因为西北新疆很多地方会变得宜居,很多土地的可利用性会大大增多,这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又凭空增加了很多可利用的资源啊,这是真正的“上天的馈赠”。
在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大朝代都产生于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比如说唐虞夏商周汉唐,而我们现在,也身处于一个气候大周期上行的时代。俗话说,要成事得有天时地利人和,很明显,天时是在我们这一边的,天时推动地理的变化,地理推动人文的变化。
老天爷说:“我已经打好助攻了,剩下的看你们的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乐见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