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许昕在乒超联赛的一场比赛中,爆冷输给了18岁的费浚航。这位35岁的奥运冠军,竟然败在了一个甚至没有世界排名的年轻小将手下。
最让人震惊的不是输球本身。而是许昕在比赛中,多次向裁判示意对方发球违规,但裁判视而不见。
其实圈内人都知道,许昕这种老将最看重什么。
不是输赢。是规则的公平。
比赛中,费浚航的发球明显存在问题。抛球高度不足16厘米,还有明显的手部遮挡”回抛”发球。按理说,这些都是明显的违规动作。
许昕一次次举手示意。裁判却像没看见一样。
要知道,许昕在国际比赛中见过太多这种情况。但在自己的主场,在乒超联赛上,遭遇这样的”双标”判罚,任何一个老将都会心寒。
比赛结束后,35岁的许昕面无表情。那种失望,不是因为输球,而是因为规则的不公。
然后,令人担心的事真的发生了。
比赛结束不到24小时,许昕在社交媒体上只发了两个字:“回家”。
这两个字一出,整个乒乓球圈都炸了。
有眼尖的网友很快拍到,许昕出现在机场。行李箱,单肩包,一个人的背影显得格外落寞。
“回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位征战20年的老将,可能真的要告别了。
小编好像明白了什么。这不就是樊振东之前说的”场外因素”吗?
说起樊振东的话,当时很多人还不以为然。
樊振东曾经提到过,影响运动员和比赛的”场外因素”太多了。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较量,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压力和不公。
当时这话听起来有些抽象。但许昕这次的遭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
什么叫场外因素?
裁判的双重标准算不算?
舆论的无端指责算不算?
规则执行的不一致算不算?
最绝的是,许昕因为坚持规则公平,反而成了被批评的对象。有人说他”输不起”,有人说他”年纪大了脾气也大了”。
其实说到底,许昕只是想要一个公平的比赛环境而已。
有意思的是,这次事件让很多人重新审视樊振东的那番话。
原来,顶级运动员面对的压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技术层面,许昕绝对不会输给一个18岁的小将。但当规则执行出现偏差,当公平竞争的基础被动摇,再强的技术也无法弥补。
小编觉得,许昕这次的”回家”,不是逃避,是抗议。
用最安静的方式,表达对不公的不满。用最决绝的行动,维护内心的坚持。
这种骨气,恰恰是国乒精神的体现。
更让人唏嘘的是,许昕这20年的职业生涯,几乎就是坚持公平的缩影。
从初出茅庐的小将,到如今的老将。他见过太多不公,也经历过太多争议。但每一次,他都选择用实力说话,用坚持回应。
这次也不例外。
“回家”两个字,听起来消极,实际上是最积极的表态。
我可以输给技术更好的对手,但绝不接受不公平的规则。
这种态度,让樊振东的话更有说服力。场外因素确实存在,而且影响深远。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樊振东的担忧。
竞技体育,本质上是公平竞争。当这个前提被打破,所有的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
许昕用自己的方式,给所有人上了一课。什么叫原则,什么叫底线,什么叫不妥协。
35岁的他,依然在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樊振东的话,现在有那么多人信了。因为现实比理论更有说服力,因为许昕的遭遇让所有人都看清了真相。
体育竞技,从来不只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人格的考验,是原则的坚持。
而许昕,用最朴素的方式,守住了这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