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日本是投降而并非“终战”,日本投降,非“终战”:历史真相不容模糊

8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试图用“终战”二字掩盖其彻底失败的真相,但历史的判决清晰明确——这是无条件投降,绝非暧昧的“终战”。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全国。无数中国百姓屏息凝神,等待那句期待了十四年的话。可当播音结束,许多人面面相觑:天皇说的是“终战”而非“投降”。

这份《终战诏书》用了800余字精心包装,全文不见“战败”或“投降”字样,反而将战争美化为“为帝国自存及东亚安定”,甚至浓墨重彩控诉美国原子弹轰炸,对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暴行只字不提。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的《终战诏书》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字游戏。这份诏书标注日期为8月14日,是面向日本国内而非正式递交给盟国的文件。

诏书刻意回避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的侵华历史,仅承认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的四年战争。通篇不见“投降”、“战败”等字样,只用“终战”来模糊战争性质。

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报纸当天就刊发社论,直指日本在玩文字游戏,试图逃避战争罪责。日本大本营次日更下达1381号命令,要求各部队“继续当前任务”。

由于《终战诏书》的暧昧不清,8月16日后,中国多地战场枪声未息。华北日军18日才停火,华中日军抵抗至21日,黑龙江东宁要塞的日军甚至与苏军激战至8月30日。

这份暧昧的《终战诏书》像一张未盖章的欠条,无人敢轻信。对于经历过战争创伤的中国民众而言,“胜利”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需要时间消化的心理过程。

真正的历史转折点出现在十七天后。1945年9月2日晨,东京湾笼罩在薄雾中。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盟军将领肃立如林。

九时整,日本外相重光葵拄着拐杖(1932年上海事变中被炸致残)艰难登舰,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紧随其后。在美军将领尼米兹的注视下,重光葵颤抖着手签署投降书。

媒体:日本是投降而并非“终战”

图片来源网图

这份文件与《终战诏书》天壤之别。投降书明确使用“降伏”一词,经中、美、英、苏四国审定,具有完全法律效力。当日本代表放下钢笔的瞬间,全球四大通讯社以36种语言向世界宣告: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

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影像中,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第三个签字,位置紧接盟军统帅麦克阿瑟之后,这个次序无声宣告着中国战场的历史地位。

媒体:日本是投降而并非“终战”

图片来源网图

中国政府选择9月3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基于多方面考虑。

法律层面上,9月2日在东京湾签署的投降书,是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正式、无条件投降的法律文件,标志着战争在国际法意义上的终结。8月15日只是日本天皇单方面宣布停止战斗,并非法律上的投降。

信息传递角度,1945年的中国通讯远非今日可比。电报是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从东京湾的消息发出,到传遍中国广袤的国土,尤其是偏远乡村,需要时间。许多地方的民众,直到9月3日甚至更晚,才确切得知日本已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消息。

东京湾签字的消息跨过山海抵达中国,已是9月2日深夜。当电波载着“日本正式投降”的讯息传遍城乡,压抑十四年的激情如火山喷发。

在重庆,百姓将纸钱抛向天空祭奠亡灵;在延安,火炬游行映红黄土高坡;上海弄堂里小贩高喊“胜利果免费吃!”,苏州河边酒肆挂出“今夜酒水全免”的布幡。

几乎同一时刻,裕仁发布第二份诏书。这份真正面向国际的文件里,首次出现“降伏”字样,天皇命令臣民“立即停止敌对行为,交出武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