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这个病症。通俗点讲就是双手是热的,但是下半身尤其是双腿常年处于一种冰凉状态。其实这个病很流行,但大多数患者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用中医来解释就是上热下寒,病在中焦。
这个52岁女士是通过她的闺蜜找到我的。第一次来就诊的时候,患者自诉:吃什么都上火,即使喝豆浆、吃枣都上火,经常性口腔溃疡,像牛黄上清丸、牛黄清火丸都是包里常带药。
每次吃了药好一点,但是再上火腿就会更凉。夜尿多,晚上要起夜2-3次。每次醒之后入睡难,两腿发凉能凉到大腿根。
听她说完这些症状,其实我心中已经有个初步判断,就是上热下寒。
通过观察她的体型,个子高高的,整体适中。上半身很匀称,但是腰以下很胖。这也是上热下寒的一个体型对照。通过把脉和看舌像,她的脉象是脉弦弱,脉势明显动力不足。舌苔偏红,呈暗红,舌苔均匀。其实号脉和舌像只是再次证实这个初步判断。
在把脉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手是热的,是正常体温的热度。她的双腿摸着是不凉但是患者本身会感觉凉。再看她此前自述睡眠差,这也是上热下寒症状的一个典型表现。
但是和其他失眠患者不同的是:上热下寒患者的睡眠状态受季节影响较大,春天失眠反应更大一些,到秋冬季节会稍好一些。
我的最终诊断是上热下寒,病在中焦。容易上火,睡觉不好,是上焦的问题,腿凉都是下焦的问题,实际上病在中焦,阴盛于下、虚阳上浮。
▶打通中焦脾胃,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
治疗思路就是打通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
开方--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 、黄连等
二诊:睡眠每天5-6小时,夜起1-2次。排便正常,一天一次。腿部冰凉感减轻。这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毕竟对症下药了嘛。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方子,其实这个方子是张仲景方,重点在打通中焦,但此前要固住脾胃的正气,用炙甘草、干姜、大枣三味药,可以健脾养胃,还有一味人参,如果食欲不振,脾胃非常虚寒,可以加入人参。对于中焦有邪气,也就是出现积食的情况,加上半夏,半夏的作用是降逆,尤其针对有打嗝、呕吐的情况,此时胃气以降为主。
但是上面有虚火的话,也就是像我这个患者一样,吃啥都上火的情况,就需要把黄连和黄芩加进去清上焦的火气,顺便把中焦的瘀阻给消了。
这也是方子的高明之处,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上热下寒的人多次出现反复的原因,只用凉药把火上焦的火暂时消了,但是火气再上来只会更猛烈,陷入恶性循环痛苦的只有患者。
当然,上热下寒根据个...型体质也有其他不同的症状表现,即使是同一病种也需要加减用药,不可以自行用药,以免引起不适。
如果你有类似情况可以发给我,我来帮你辨证分析。
因为公众号篇幅有限,里面介绍的可能不够具体,大家有时间可以在今日头条上搜索:中医李琳医生,里面有更加详细的病情分析讲座和看诊视频,这样您会对病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价值,对您有用,也请您不吝手中的点赞、转发和关注,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可以看到文章,了解相关医学知识,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专家简介
十二岁起跟随家父学习中医,后考入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研究生期间长期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习,又跟随多位辽沈名师学习,继承家传中医治疗思路,博采众长,后进修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重症中心,结合十余年自己临床经验,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能力。
擅长领域
胃胀、胃痛、反酸、烧心、慢性肾病、便秘、阳痿、早泄、自汗、盗汗、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心衰、失眠、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冠心病、高血压、鼻炎、痤疮(青春痘)、黄褐斑、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
我是沈阳中医院内科李琳主任,如果你有健康问题,可以关注我后台留下你的问题,我看到会免费给大家回答。你也可以长按下面的二维码,详细说说你的情况,我这边同样看到后会第一时间帮你解答。
【声明:文中所用的资料与图片来源于网络和文献,仅作医学知识的科普所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