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首席发言人佩斯科夫近日透露一个细节:普京访华的四天里,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莫斯科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五小时。普京努力将生物钟调整到北京时间,结果是睡眠时间被严重压缩。
高强度行程不容喘息。根据克里姆林宫通报,这次四天访问中,普京累计工作四十八小时,平均每天十二小时。这个数字远超每周四十小时的国际劳动标准。具体活动安排印证了这点。
八月三十一日抵达当天,普京公开活动持续约三个半小时。九月一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日,他连续工作十六小时。这包括峰会各项议程,还有与印度总理莫迪等多国领导人的密集双边会晤。时间只允许他在峰会当天见莫迪。
九月二日同样紧张,工作时间超过十四小时。重头戏是与中方元首的正式会谈。紧接着是中俄蒙三方元首会晤,事关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备忘录的签署。
九月三日最为辛苦。为出席大型阅兵式,普京需要 “异常早起”。依据惯例,外宾参加此类活动需在北京时间凌晨三点起床。对七十二岁的普京而言,未倒好时差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巨大消耗。
阅兵结束后,活动并未停止。当天下午,普京在钓鱼台国宾馆与朝鲜领导人举行会谈,持续一个半小时以上。直到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半的记者会结束,他才能停下脚步。
为何行程如此密集?根源在于俄乌冲突爆发后的现实。普京外访受到诸多限制,外交任务大量积压。难得的多边场合成为解决双边问题的宝贵窗口。普京此行需出席天津上合峰会和北京阅兵式两场多边活动。许多国家领导人只参加其中一项。例如塞尔维亚和斯洛伐克并非上合成员,相关会谈只能安排在后续几天。
根据通报,排除抵达日,仅剩的三天内,普京要与十几国领导人进行一对一晤谈。同时还要参加阅兵及系列纪念仪式。除去睡眠和交通,几乎每小时都在工作。
西方制裁持续加压下,“向东看” 成为俄罗斯关键的突围方向。普京此行背负重任。他必须在天然气管道、能源合作、投资等具体项目上取得可见成果。媒体和公众高度聚焦,每一次握手、每一次公开露面都被放大解读。他无法轻松 “走过场”。
五个小时的时差进一步加剧身体负担。了解普京日常作息的人明白挑战多大。公开资料显示,他习惯深夜工作,是个 “夜猫子”。在北京时间清晨起床对他构成巨大挑战。他通常中午才开始一天的活动,晚间精力最佳。
运动和健身是普京生活的重要部分。游泳、举重、冰球、柔道常见于报道。这种强健体魄支撑他扛住了高强度外交考验。
理论上,俄罗斯总统每年享有三十多天带薪年假。工龄还能额外增加天数,甚至可达一个半月。现实截然不同。普京几乎从未真正 “关机”。外界所知的度假,比如去西伯利亚或阿尔泰山区,常被拍到他在处理公务,电话不断,文件不离手。俄乌冲突爆发后,更无普京度假的公开报道。即便有,战时状态也不适合宣扬。
普京在中国的 “超负荷运转” 并非偶然。这是他多年形成的工作方式与国际局势共同作用的结果。聚光灯下,他必须保持节奏。天津和北京提供了稀缺的面对面外交舞台。即使面对五小时时差的重压,他也必须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来源:
金羊网:《俄总统新闻秘书:普京访华4天累计工作48小时》(2025-09-08)
看看新闻:《被普京吐槽“懒虫”后 佩斯科夫透露普京在华作息》(2025-09-08)
注:来源:相关媒体报道等相关官方渠道,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不代表任何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