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退将:印巴空战中可看到AI的作用,AI主宰未来战场!巴基斯坦退役将领透露:印巴空战..

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上,一位巴基斯坦退役海军中将的发言揭示了未来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在印巴空战中也可以看到AI的角色和关键作用。” 2025年9月17日,巴基斯坦国家海事研究所所长、退役海军中将阿赫迈德·萨伊德在北京香山论坛上的这番话,引发了国际军事界的广泛关注。

巴退将:印巴空战中可看到AI的作用

在这场以“科技创新与战争形态演变”为主题的高端对话中,来自多个国家的军事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战争形态,而近期印巴空战中的AI应用,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实证。

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于2025年9月1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主题为“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及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为主线,聚焦全球安全热点。

论坛设置了4场全体会议、8场平行分组会及高端对话等活动,议题涵盖全球安全治理、亚太互信、战後秩序、大国关系以及新兴技术治理等多个领域。其中,“科技创新与战争形态演变”对话会尤为引人注目。

巴退将:印巴空战中可看到AI的作用

萨伊德中将在讨论中提到,九三阅兵展示了很多中国的最新科技和军事装备,对世界来说感到耳目一新。他强调,理解中国的军事战略特色需要了解其积极防御政策,这一政策本质上是非侵略性和非干涉性的,充分尊重主权平等。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孟凡礼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多场冲突延续,此时邀请专家共商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和平途径,对稳定国际和地区局势、解决热点问题意义重大。

萨伊德中将在论坛上透露的关键信息表明,人工智能已在印巴空战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指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象,都表明AI驱动的军事技术发展会越来越快,也成为新的未来战争的特点,以及在战术层面上越来越多可以看到AI在发挥着作用。”

人工智能在空战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目标识别与追踪、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武器系统优化。在印巴空战中,AI系统能够处理大量传感器数据,快速识别目标,并为飞行员提供战术建议,大大缩短了决策时间。

巴基斯坦空军通过有效的“人机协同”作战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作战效能。指挥员和飞行员借助预警机和数据链系统提供的实时信息,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实施战术行动。

这种协同作用不仅优化了作战效率,还大幅提高了飞行员的自信心和战斗能力。

例如,JF-17 Block 3战机配备的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EODAS)和头盔瞄准具,使得飞行员在近距离空战中的操作更加简便,从而提升了战斗效能。这种高度融合的人机环境系统,使巴方能够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中最大化发挥其装备性能。

巴退将:印巴空战中可看到AI的作用

除了印巴空战,人工智能在其他冲突地区也展现出强大影响力。萨伊德中将提到:“在战略决策层面上,如在俄乌战场上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做法都不敌最新的无人机战争。在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下,传统的战略轰炸机的作用可能减弱了。”

2025年5月的印巴冲突呈现出三大颠覆性特点。首先,全域无人化作战成为核心战力。巴军投入的无人装备占比达63%(2023年仅为17%),包括自杀式无人机群、地面机器人连队和自主炮兵系统。

其次,AI指挥系统实现“降维打击”。巴军使用的“猎隼”战术AI(中国“先知”系统外贸版)在目标识别准确率达到98.7%,远超印军参谋团队的62%;火力分配效率可达每秒处理217个目标,而印军指挥所每分钟仅能处理3个目标。

第三,太空对抗从支援走向直接交战。冲突中首次出现天基武器实战应用,中方“遥感-36”卫星捕获印军“微卫星”干扰企图后,启动激光测距仪对印卫星实施致盲照射。结果印军4枚“大地”导弹因失去卫星修正坠毁。

一个典型战例是,5月9日巴军用72架无人机实施“电子窒息-精确打击-战果评估”全流程,仅耗时8分钟,而印军防空部队尚未完成开机准备。这种速度优势彻底改变了传统作战节奏。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已渗透到各个环节。无人机作战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应用之一。现代无人机群能够自主协同执行任务,实现侦察、打击和评估一体化。

在决策支持方面,AI系统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数据,为指挥官提供实时态势感知和决策建议。例如,在印巴空战中,AI可在0.2秒内完成目标威胁排序,而传统人工判断需要3秒以上。

目标识别技术也因AI而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图像识别系统,能够在复杂背景下精准识别伪装目标,大大提高了打击精度。SH-15卡车炮使用“北斗-III”精密授时,弹道计算误差比印军GPS信号小40倍,射击精度达到3米(CEP),远超印军M-777的120米(CEP)。

此外,电子战领域也因AI而发生革命性变化。巴军使用的心理战AI“织网者”系统能够实时模仿印军指挥官声纹发布假命令,成功诱导2个步兵连自毁通信设备,造成印军前线部队37%的无线电频道自我封闭。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影响各国的国防政策制定。数据制胜已成为现代战争的核心准则,各国纷纷加大在军事AI领域的投入。

在战略安全上,中国呼吁各国尤其是大国应本着慎重负责的态度在军事领域研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不谋求绝对军事优势,防止加剧战略误判、破坏战略互信、引发冲突升级。

AI技术发展也改变了军队建设思路。传统上重视坦克、飞机等硬件数量,现在更加注重算法优劣、数据主权和工业韧性。巴基斯坦在2025年冲突中展现出的快速补充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导弹补充速度达80枚/天,而印度仅为3枚/周。

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治理水平,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军民两用性质,在加强监管和治理的同时,避免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消除人为制造的科技壁垒。

随着美国推出《无对抗人工智能法案》,禁止联邦机构使用中国等“外国对手”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阵营化竞争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科技脱钩趋势将对开放科研环境构成严峻挑战。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武装冲突的形态,既带来变革性潜力,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际人道法面临新挑战。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格雷戈里·戈登指出,人工智能系统在遵守国际人道法的区分原则、比例原则和预防措施原则方面面临挑战。现有法律体系不足以规制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制定更具约束力的规则。

比利时驻华大使安博宁引用《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强调,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必须“以人为本”,人类应始终对战争决策负责。这与中国的“智能向善”原则相呼应。

确保人类对武器系统的最终控制权是关键原则。各国应确保新武器及其作战手段符合国际人道主义法和其他适用的国际法,努力减少附带伤亡。建立人工智能问责机制,明确人类是最终责任主体。

2024年11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布了其人工智能政策,以更好地指导相关技术实践和决策。该组织正与各国一道,努力支持制定管制作战手段和方法的国际人道法规则。

国际社会需加强合作,构建人工智能治理新框架。曾毅院长指出,人工智能治理面临伦理、法律、技术、军事等多维挑战,需要跨部门、跨国界的合作。

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国际治理仍处于碎片化状态,但各国正在加快制定规则。中国呼吁各国坚持多边主义、开放包容的原则,开展政策对话,共同建立普遍参与的国际机制。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算法和芯片可能比子弹更重要。但无论技术怎样进步,人类生命价值和国际人道法基本原则不应被技术优势所侵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