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以色列空袭了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准备参加哈以谈判的哈马斯代表团,造成包括卡塔尔安保人员在内的6人死亡。以色列对黎巴嫩、叙利亚、伊朗、也门的空袭已经不算新闻了,但对卡塔尔空袭却非比寻常。首先卡塔尔境内驻扎着美国在中东最大的乌代德空军基地,超过一万名美军士兵常年驻守。甚至为了巩固与美国的关系,刚跟特朗普签了笔2400亿美元的大单,并附赠送一架专机。
同时过去两年,卡塔尔一直与美国、埃及联手调停加沙停火。简单点说,以色列这次空袭刺破了红线,把中东最能影响风向的“海合会”顶到了前台。于是在海合会的组织下,9月14-15日,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于多哈召开,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和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等近60国领导人和代表参加了紧急峰会,重点讨论以色列袭击卡塔尔事件。
可以说,以色列这次对多哈的空袭,将导致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剧变,甚至对印度、中国、美国都造成影响。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地区主要国家的反应,来具体分析影响在哪。
沙特——“海合会”的盟主
峰会期间,卡塔尔、沙特和阿联酋等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领导人,同时召开“海合会最高理事会”,决定责成军事机构商讨“激活”海湾国家“集体防御机制”以及增强“海湾威慑能力”。
海合会全称“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是1981年5月25日,由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巴林等六个国家联合成立的。如果说西方世界的核心是美、英、加、澳、新五国组成的“五眼联盟”,那么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就是“海合六国”。这六个核心国家归纳下来有三个共同特点:
一、都是波斯湾的阿拉伯国家
海湾指的是“波斯湾”。这个以盛产石油而闻名的海湾东接伊朗、西接阿拉伯半岛,六个海湾国家均位于阿拉伯半岛一侧。“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定位,就把伊朗这个非阿拉伯国家给排除在外了。
二、都是君主国
由君主统治是海合会国家的另一大特点,按这个标准来说,没了国王的伊拉克就很难融入了。
海合会六个国家虽然都是君主国,但君主跟君主间的差异还是挺大的。其中沙特、巴林君主的头衔是“国王”;卡塔尔、科威特的统治君主称“埃米尔”,古时相当于接受册封的封建领主;阿联酋长则是由七个部落组成的联合政府,实施的是“贵族共和制”,表面由七大酋长组成的联邦最高委员会,每五年推举一次“联邦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实际由最大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垄断(联邦经费由阿布扎比和迪拜两个酋长国承担)。阿曼因为王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所以君主沿用更能彰显自己历史的“苏丹”头衔(相当于国王)。
三、有石油
波斯湾是全球石油、天然气资源最集中的区域。海合会六国石油储量占全球的30.5%,天然气储量占全球的20.9%。
沙特的优势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鉴于沙特全方位的优势,海合会的盟主无疑是沙特。
1、两个圣清真寺的保管人
沙特国王的正式头衔是“两个圣清真寺的保管人”。腹地沙漠地带原本称“内志”,以现沙特首都利雅德为中心。包含麦加、麦地那两圣地的西部沿海地区为“汉志”。
1811年,沙特家族依靠瓦哈比派的支持,在内志地区建立王朝。1916年,借奥斯曼帝国崩溃之机,圣裔家族(哈希姆家族)第三十八代族长侯赛因,借机建立“汉志王国”。
1891年,被来自北部的拉希德家族颠覆。当时现代沙特的开国君主伊本·沙特才11岁,被迫流亡科威特。21岁那年(1901年)带着40名骆驼兵从科威特出发,次年趁夜袭取利雅得。1906年击杀拉希德,随后自封为内志埃米尔,1913年称内志苏丹。1914年将领土扩张至波斯湾,1925年征服汉志全境,实现内志、汉志的统一。1932年正式建立沙特阿拉伯,改称国王。
汉志王国崩溃之时,侯赛因派出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伊拉克和约旦建立王国,只不过伊拉克王国后来被颠覆,只有约旦在延续哈希姆家族的统治。
鉴于二者间的恩怨,沙特组局搞海合会,其实也有抱团压制约旦的意思,毕竟哈希姆家族的的身份最正统,最有资格做“两个圣清真寺的保管人”。也正因为如此,当年巴、以分治时,约旦一直想直接吞并巴勒斯坦,把第三大圣寺(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拿到手。
值得一提的是,沙特阿拉伯开国君主伊本·沙特死后,他的六个儿子先后接任国王。目前在位的是伊本沙特的第二十五个儿子萨勒曼。鉴于1935年出生的萨勒曼,2015年继位时已经80岁高龄,实权一直掌握在1985年出身的王储小萨勒曼手中,不出意外的很快会成为沙特新国王。
2、有钱
其中沙特的石油储量排名全球第二,全球占比17%,仅次于委瑞内拉。如果再考虑质量和开采成本,那沙特则是世界第一。
3、人多
沙特面积最大、最有钱,相应人口也最多。海合会六国人口一共6000万,沙特为3530万,其中外籍占比44.5%,;阿联酋人口为1024万,外籍人口占比高达88%,;阿曼人口528万(外籍占比43%);第四的科威特人口约500万,外籍占比78%;卡塔尔人口约300万,外籍占比85%;巴林人口约160万,外籍占比53.2%。
这样一算,沙特人口占海合会总人口将近六成,要是去除掉外籍只算本国人口,比例更是达到惊人的75%。
其实海合会内部也是有矛盾的。卡塔尔一直以来比较特立独行,包括搞半岛电视台、跟美国独立建立盟友关系,以及与伊朗建立外交关系等等,希望能做阿拉伯世界的意见领袖。由于发声支持伊朗和哈马斯,2017年6月5日,沙特还拉着巴林、阿联酋、埃及、也门、利比亚等国,指责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并破坏地区安全局势,分别宣布与卡塔尔断绝外交关系,造成中东地区近年来最严重的外交危机。一直到2021年才在埃及的调解下言归于好。
以色列敢轰炸卡塔尔,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点。然而阿拉伯世界有句谚语“我和我的兄弟联手对抗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联手对抗外人,当没有外人时我对付我的兄弟。”
现在以色列就是这样一个外人,于是帮着海合会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兄弟、堂兄弟凝聚在了一起。
伊朗——破产的“什叶派抵抗之孤”
海合会是亲兄弟,伊朗就只能算堂兄弟,甚至是远方堂兄弟了。伊朗跟阿拉伯世界的恩怨由来已久,往远了说是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帝国灭掉的恩怨;是波斯人为求文化独立,刻意选择少数派什叶派的行为。往近了说是伊朗与沙特的对抗。
这次是合力谴责以色列这个共同敌人的场合,何况卡塔尔与伊朗的关系还很不错。2017年危机的时候,周边海湾国家对卡塔尔全面封锁,导致食物无法进口,伊朗则全力支持。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伊朗都要来。
一起骂以色列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借这个场合释放信号。这次伊朗总统的重头戏,是15日跟黎巴嫩总统约瑟夫·奥恩举行会晤。伊朗总统表示“在尊重、共同利益与双赢原则基础上,扩大与黎巴嫩及区域各国的合作”。黎巴嫩总统则强调,希望与伊朗建立“基于尊重与共同利益的友好关系”,并指出国与国之间意见分歧“属自然现象”,可透过“持续理解与合作”逐步克服,进而拓展双边关系。
政治家说的话,要逐字分析背后的意思。伊朗和黎巴嫩政府的分歧其实就是“真主党”了,如果再具体点就是“真主党去军事化”的问题。两国总统定完调后,紧接着两国外长也见了。黎巴嫩外长重申“政府决定将所有武器置于国家管辖之下,并持续推动国家对全境的主权延伸”。阿拉奇则强调“伊朗尊重黎巴嫩主权,不会干涉其内政”。
之所以在这个场合做这件事,倒不是说现在的黎巴嫩对伊朗有多重要,而是因为沙特与伊朗的恩怨,起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在中东新月沃地搞“什叶派抵抗之弧”。
中东是埃及、沙特、伊朗、土耳其四个地区大国各占一角,可称之为“中东四强”;中间是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所在的新月沃地,共同组成“中东的中原”。伊拉克的什叶派政府(萨达姆政权解体后,总理由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担任)、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黎巴嫩的真主党、巴勒斯坦的哈马斯,乃至也门的胡赛武装,都是这个抵抗之弧的成员。
整个抵抗之弧的起点就是真主党。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以打击在黎驻军的叙利亚军队,是为第五次中东战争,也是最后一次中东战争。这次中东战争的失败,标志着阿拉伯国家正式放弃军事反以手段。黎巴嫩分为三大势力:基督教、逊尼派、什叶派。什叶派的聚居地在东北部与南部地区,当时的政治代言组织叫“阿迈勒运动”。
于是借这个契机,伊朗一手扶植了从阿迈勒运动中分离出来的激进派“黎巴嫩真主党”,并与黎巴嫩南部为基地,与以色列处于长期战争状态。这一举动也导致真主党武装一直独立于黎政府军之外。
如今阿萨德政权垮了,哈马斯近乎团灭,黎巴嫩真主党的高层也被定点打击的差不多。这一轮巴以冲突后,美国方面提出“解除真主党武装”的议题。黎巴嫩政府通过决议,要求军方在8月底之前制定方案,年底前“实现国家对所有武器的专属控制”,矛头指向真主党武装。
事实上,不光真主党武装是黎巴嫩最大的武装,就连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安全,也是靠温和派的阿迈特武装维持的。换句话说,黎巴嫩政府根本没办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除了以色列打击、美国施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伊朗放手。
如今“什叶派抵抗之弧”只有胡赛武装还有战斗力,并必然成为接下来的重点解决目标。阿萨德政权的瞬间崩盘,标志着伊朗其实已经放弃了输出革命。这次乘机主动放手真主党,也算是给沙特为首的阿拉伯国家表个态。毕竟如今这局面,阿拉伯人已经被顶在了前面,伊朗反而能在边上松口气。
埃及——从“阿拉伯联盟”到“阿拉伯版北约”
整个阿拉伯世界是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后放弃抵抗的,但埃及作为阿拉伯联盟的创建者、领导者,则是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就放弃了。那次战争,虽有苏联的全力支持,埃及和叙利亚联盟还是输了,并且没能拿回第三次中东战争丢掉的西奈半岛。
没有西奈半岛,就没有苏伊士运河的安全,没有苏伊士运河的收入,就没有每年补贴给穷人的廉价面饼。而没有这占比60%的穷人支持,埃及军政府也就没有执政基础。
于是在美国主持下,1979年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的阿拉伯国家。从阿拉伯世界带头大哥,变成第一个叛徒(参考汪精卫的转变)。对价则是从以色列拿回西奈半岛,以及美国每年14亿美元的军援。只是有以色列在,埃及永远不可能翻身。以美国提供给埃、以两国的F16战机来说,以色列拿到的是跟美军一样的最新型号,埃及则一直无法升级,并完全没有可能用来和以色列作战。
由于后来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不得不放弃与以色列对抗,埃及最终还是回归了阿盟,阿盟总部也迁回了开罗。对于埃及来说,一直期待自己组局的阿拉伯联盟能够复兴,复兴的第一要务则是军事一体化。
2015年,伊斯兰国的崛起给了埃及一个理由。当年8月27日在开罗召开的泛阿拉伯组织特别会议上,埃及总统赛西主持签署组建“多国军事合作机制”的协议书。该机制旨在联合打击恐怖主义、保障阿拉伯国家安全及进行地区维和,计划由4万名士兵、数千名军事飞行员和3000名海军组成,总部拟设于开罗。埃及、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利比亚等八国明确表示签署意向。
简单点说,这个计划就是“阿拉伯北约”。不过事实证明,在敌人不够强大、威胁不够大时,不管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都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接受埃及的军事领导。建立机制的重点不在于军队谁出,而在于钱谁出。从这个角度看,除非你能让最有钱的海湾君主国感受到建立军事同盟的必要性,否则就只能是空谈。
就这点来说,阿盟与欧盟的困境是一致的,埃及想当阿盟大哥之心,与法国想当欧盟大哥之心也是一样的。如果说俄乌战争给了法国总统马克龙一针强心剂,让他终于可以带领法国和欧洲重启欧洲军事一体化战略,那么这次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也算是给了埃及一个历史机遇。
当地时间9月15日,埃及总统塞西在讲话中呼吁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团结一致,他说道:“我们的立场必须改变敌人对我们的看法,让他们明白,任何阿拉伯国家都从大洋延伸到海湾地区。”埃及新闻总署署长迪亚乌·拉什万特别强调,这是自1977年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以来,埃及国家元首首次使用“敌人”一词形容以色列。15日晚些时候,拉什万在接受埃及Extra News电视台采访时强调“朋友不会威胁你的国家安全。”他表示,埃及方面认为强迫巴勒斯坦人离开加沙地带是一条“红线”。
对于埃及来说,最现实的压力在于以色列想通过加沙战争,把210万巴勒斯坦人送走,而埃及就是以色列认为的天然接收方。美国给埃及的援助,以及有意无意“纵容”胡赛武装破坏红海-苏伊士运河安全,就是施压埃及的具体手段。
以色列在多哈的行动成为“阿拉伯北约”的催化剂。为此埃及已经行动起来了,打算先投入两万本国士兵。部队的启动机制、指挥架构、成员国配额都在设计中。除海湾君主国以外,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国家也在拉拢名单上。整个组织的最高指挥权由埃及掌握,出钱的沙特和海湾君主国,拥有次一级指挥权。
埃及的方案特别提到“区域与政治平衡”。首批两万人的部队将优先配备防空导弹和电子战系统,地面部队编成方案包括快速反应旅和边境巡逻团,当下目标是防止类似多哈袭击事件再次发生。沙特王储顾问团对获得“次级指挥权”表示满意,由于阿联酋、科威特等国还在观望美国的态度,沙特目前认为经费分摊比例要再探讨下。
巴基斯坦——现代版“古拉姆近卫军”
巴基斯坦是这次多哈袭击的最大赢家。以色列军事优势有三点——大国军援、核武器、空中优势。作为伊斯兰国家中唯一的拥核国、通过5·7空战证明了自身空中优势,以及背后的中国,使得巴基斯坦也同样具备这三点优势。
2.5亿的人口,以及与印度长期处于备战状态,是巴基斯坦能够提供强力支持的另两个优势。因此这次峰会,巴基斯坦呼吁建立联合特遣部队,负责监控以色列在区域的动向,并以协调方式采取威慑与反制行动。说的再直白点,不像埃及那样还想当大哥,巴基斯坦的态度是只要有人出钱,我可以去当雇佣兵。
实际上,巴基斯坦一直都充当着沙特雇佣军的角色。沙特出钱帮巴基斯坦买先进武器,巴基斯坦出人,尤其是飞行员保卫沙特已经不是秘密。这次的变化在于,峰会一开始的9月17日,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就正式签署了一项共同战略防御协议。协议规定,第三方针对两国任何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侵略”。
这样的话,巴基斯坦不仅合法成为了沙特的雇佣军,还将为之提供核保护伞。即使埃及主导的阿拉伯北约暂时形成不了战斗力,有巴基斯坦在,沙特也不用担心成为以色列的打击对象了。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战略合作关系能不能长久,结论则是“能”。
对于贫穷、孤独,且与印度的矛盾无法调和的巴基斯坦来说,沙特可以在意识形态(宗教层面)、阿拉伯世界,以及经济上提供三重背书。同时这也意味着印度如果要打击巴基斯坦本土的话,就是和沙特与阿拉伯世界开战。
为此,印度听到这个消息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印度外交部当天回应称,将“密切研究该协议对印度国家安全以及地区和全球稳定的影响”。巴基斯坦GEO电视台认为这项协议表明“显而易见的是,沙特不再仅仅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伞。这一发展表明全球秩序正在发生变化,它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并透露至少还有两个阿拉伯国家将与巴基斯坦签署类似协议。
不出意外的话,这两个国家很大可能都是海湾君主国。那么对于海湾君主国而言,把安全交给“外国人”有没有问题。答案是没问题,因为上千年来中东君主们,都是这么做的。甚至形成了“古拉姆”制度。
古拉姆源于波斯文,意为“经过训练的奴隶” ,这是一种职业化的精锐军队,历史上从北非到中亚的很多伊斯兰君主帝国都曾组建过古拉姆部队。具体操作方法则是从中亚及高加索地区购买年少的奴隶,然后训练成只忠于君主的近卫军。之所以要这样做,源于伊斯兰君主们不信任自己的兄弟及堂兄弟,更害怕依重部落力量会架空自己。
相比之下无亲无故的奴隶军队反而有忠诚度可言,整个心理与一些中国皇帝,喜欢用太监监军一样。此外以沙特等君主国的情况来说,如果军队全部由国民组成,难免会担心会出现埃及、伊拉克那样的军人集团革了君主命的现象。
当然,太监集团和古拉姆近卫军还是有区别的,后者掌控着武力,使之难免也会对最高权力心生野望。从13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统治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就是由古拉姆军人集团缔造的,而所谓“马穆鲁克”就是奴隶的阿拉伯语。
在现代国际环境下,作为当代版古拉姆近卫军,巴基斯坦是没有可能反客为主在波斯湾成就新的马穆鲁克王朝的。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巴基斯坦必将借着这次契机,与海合会完成深度捆绑。
换句话说,巴基斯坦的军费有保障了,成为了这次多哈空袭的最大赢家。
土耳其——尴尬的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也去了多哈,但更多只是去助个威。其实大多数国家都是去助威的,比如印尼、马来西亚,以及一众黑非洲伊斯兰国家。只是作为中东四强之一的土耳其,不可能没有野心,被外界称为“新苏丹”的埃尔多安,一直希望重建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力。
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抓手。埃及有阿盟,沙特有海合会,伊朗有什叶派,土耳其真要说抓手,那就是当年的奥斯曼帝国。问题是对于阿拉伯人来说,那段历史相当于被土耳其殖民,显然不能用来当抓手。
另一个问题在于土耳其还是北约成员国。地跨欧亚的土耳其一直想像东罗马那样做“双头鹰”,一头望着亚洲、一头望着欧洲两头取利。埃尔多安主政后,扭转了凯末尔的西化、世俗化趋势,更是把这个野心表露无疑。俄乌战争爆发后,凭借地缘和身份优势,埃尔多安一直刻意充当双方调解人,并因为能够拿捏普京而自得。毕竟对于后者来说,的确没有比土耳其更合适的中间人了。
2023年7月18日,借助在俄乌战场上的表现,土耳其成功与沙特签署了“土耳其历史上最大防务合同”,购买及技术转移对象则是土耳其产的“袭击者无人机”。只是这更多是商业上的成功,而不代表土耳其能给沙特提供战略保护。
土耳其的问题在于,基于其北约成员的身份,不能直接有军事层面的行动。真想法阿拉伯世界做大哥的话,又没有埃及那样的身份优势。只说军事保护的话,又不如巴基斯坦有核武器和听话。 于是一直以来,除了想办法卖武器以外,能做的就只能是口头上的强烈支持了。
16日刚从多哈回来的埃尔多安,一下飞机便表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色列如今所奉行的绝非宗教信仰,而是一种扭曲的意识形态。”“内塔尼亚胡和他的团队向世界兜售的锡安主义说辞,不过是编造的谎言。” “以色列所谓‘应许之地’的构想,本质上既无法律效力,也毫无合法性可言。现在掌控以色列的那群人,就是把极端思想变成法西斯意识形态的杀人团伙,单从意识形态层面看,内塔尼亚胡和希特勒几乎是‘同类’。”
埃尔多安进一步警告,如果内塔尼亚胡像当年的希特勒一样,被眼前的进展”冲昏头脑,无法预见失败的必然,那么“希特勒的结局终将落在他身上”。
当地时间9月18日,埃尔多安还特意会见了到访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表示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升级为“种族灭绝”,不仅对巴勒斯坦构成严重威胁,也危及地区稳定。他表示,以色列日前对卡塔尔的行为,反映出其不断扩大的地区挑衅态势。同时强调,土耳其将推动各方加强对以施压,并在所有国际平台上坚定捍卫巴勒斯坦正当权益。
相比埃及强调自己又把以色列当成了“敌人”,埃尔多安把内塔尼亚胡比成希特勒,可以说是完胜。只是狠话说得再多,也无法帮土耳其重振奥斯曼雄风。
作者温骏轩
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2009年开始,以地缘视角,辅以原创地图,在网络更新“地缘看世界”系列文章,创作文字近千万。已出版《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等著作。其研究成果中的“新世界岛论”“北纬42度温度线”等创新理论,在地缘政治、军事、历史等相关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 END -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