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回顾这五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明显增多。面对复杂局面,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掌舵领航,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中国号”巨轮顶住了惊涛骇浪冲击、经受住了重大风险考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阔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跃升

“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成功抵御了世纪疫情冲击,有效化解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推动经济总量接连突破,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关口。“十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2024年超过13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20年增长23.9%,年均增长5.5%。“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对于我国这样超大体量的经济体而言,能够实现这样的稳步发展殊为不易,在各种风险挑战交织的背景下更显可贵。

人均发展水平取得新突破。我国人均GDP从2020年的10632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3445美元,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位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前列;全员劳动生产率(按2020年价格计算)从13.8万元/人提升至17.4万元/人,年均增长6.0%,快于同期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发展的质量效率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77.9岁提高到79.0岁,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国际影响力实现新提升。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约18.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左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稳固。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经济表现依然亮眼,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充分展现了大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不断站上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创新制高点,在船舶制造领域就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上图为2024年4月28日,国内首艘12000立方米LNG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2”在江苏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中集太平洋海工码头顺利交付(中新社图片 许丛军/摄);中图为2024年5月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在首航试验中(新华社图片 丁子羽/摄);下图为2025年4月6日,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靠泊青岛国际邮轮母港,正式拉开爱达邮轮中国海岸巡游的序幕(新华社图片 李紫恒/摄)。

二、创新驱动成效彰显,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十四五”时期,我国始终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日益显现。

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屡创新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2025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首次跃升至第10位,比2020年上升4位,在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地位,百强创新集群数量位列全球第一。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上天入海”等大国重器频频亮相,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高端芯片等前沿领域创新硕果累累,我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创新成果应用迈出新步伐。知识产权储备稳步增长,截至2025年6月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知识产权运用取得新成效,一批高价值专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场景中加速落地,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由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目前,我国累计培育形成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十四五”以来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万家。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农业现代化发展向好,全国农机总动力超11亿千瓦,农耕机械化率超过75%,农机装备“新引擎”不断催生农业发展“新动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制造业结构更加优化。2021—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9.2%,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8.4%。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01%,比202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7月末共建成5G基站459.8万个,目前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有力支撑了数智化应用落地普及。

三、新发展格局构建蹄疾步稳,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十四五”时期,我国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改革,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协同推进做强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新突破。

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深厚潜力,内需驱动力持续提升,消费主动力作用增强。2021—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为59.9%,比“十三五”时期提高11.1个百分点。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持续发挥,2021—2024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5%,明显快于整体投资增速。

国内大循环空间布局逐步优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00%,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0年的2.56缩小至2024年的2.34。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纵深推进,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三大经济引擎持续发力,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持续发挥。2024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合计提升至42.9%。

国内国际双循环质量稳步提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货物贸易规模从2020年的32.2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3.8万亿元,年均增长8.0%,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累计总数达311个,基本形成水陆空立体化、东中西全方位口岸开放格局。服务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二,202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旅行服务成为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领域。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十四五”时期,我国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在促发展、增活力、强动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扎实构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规则不断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20年版的123项缩减至2025年版的106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基础制度更加完善。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国资国企改革走向深化,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68.8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末的91万亿元;民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25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连续21个季度同比增长。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完善,物流服务有序降本增效,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商品服务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1%,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升至63%。

多元化贸易格局加速形成。面对逆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复杂外部环境,我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引导企业深耕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多元化贸易格局巩固拓展。目前,我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比重由2020年的29.1%升至2024年的50.3%,“十四五”前四年与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00多个城市,累计开行量突破11万列。

制度型开放不断扩大。自贸试验区等制度型开放“试验田”不断开花结果。“十四五”时期,我国自贸试验区总数达22个,形成覆盖全国东南西北中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形成了近200项制度创新成果;2024年自贸试验区外贸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19.6%、24.3%;2025年底,海南自贸港将实现全岛封关运作,进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缩减,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部“清零”,高水平开放的双向快车道更加通畅。2021年至2025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投资中国”品牌持续擦亮,引资结构不断优化。

五、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美丽中国铺展新画卷

“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力绘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发展的绿色底色愈发亮丽。

叶巴滩水电站地处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与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交界处,是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之一,也是国家清洁能源基地——金沙江上游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支撑项目。图为2025年6月30日拍摄的建设中的叶巴滩水电站。 新华社发 陈浩/摄

能源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清洁能源快速发展,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升至60%左右。2021—2024年太阳能、核能、风力发电量合计年均增长20.3%,全社会消费的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绿电。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021—2024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1.6%,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20年的16.0%提升到2024年的19.8%。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十四五”以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2024年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0.4%。生态保护修复不断加强,2024年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贡献了全球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绿色生产力不断形成。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外贸发展的新动能。2021—2024年规模以上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生物基化学纤维等绿色产品产量年均分别增长44.5%、114.7%、89.6%。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16.8万辆,比2020年增长8倍多,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年末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2024年,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比2020年增长2.6倍,持续丰富全球绿色产品供给。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十四五”时期,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生活更加向优。各方面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有力稳定就业基本盘。202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7.34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3亿人,比2020年末增加1074万人;2021—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年末值稳定在5.1%—5.5%之间。经济向好、就业稳定有效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3.2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4.1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5%,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20年的37.1辆增加到2024年的51.2辆。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5年7月,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71亿人、2.46亿人、3.01亿人,比2020年末分别增加0.72亿人、0.29亿人、0.3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稳居世界中上,2024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2.0%、95.9%、92.0%,比2020年分别提高6.8、0.7、0.8个百分点,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9%,比2020年提高8.7个百分点。公共文化体系日益健全,2024年末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7046个,比2020年末增长21.7%;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活跃读者1.1亿人,增长9.8%。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024年文化产品出口额超9000亿元,比2020年增长40%以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互促共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国体育场地面积突破40亿平方米,比2020年增加11.3亿平方米。

七、安全基础持续夯实,风险防线不断筑牢

“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持续提升粮食、能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健全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有效筑牢国家经济安全屏障。

粮食安全保障有力。粮食生产连获丰收,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能源保供基础扎实。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的能力搭配上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为生产生活用能提供有力保障。建成了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2021—2024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5.4%,明显快于“十三五”时期。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稳居世界第一。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制造业门类齐全优势更加明显,制造大国家底更加厚实,2021—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5.4%,占全球比重接近30%,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制造等长板优势日益凸显,重点领域短板加快补齐,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更多领域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的步伐加快。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20年的33.7%升至2024年的34.6%,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持续提升。

春华秋实,硕果盈枝。“十四五”时期的五年是中流击水、扬帆奋楫的五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步履铿锵、行稳致远的五年,历经五载耕耘即将圆满收官,“栉风沐雨终向阳”恰是对这段历程最贴切的诠释。“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聚力攻坚、实干笃行的结果。“十四五”的生动实践充分表明: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依靠;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把国家安全同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谋划、一起部署,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保障。

展望“十五五”,我国即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我们完全有能力有底气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挑战,推动中国经济航船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网)

来源:《求是》2025/19

作者: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

制作:张利英

校对:高胜军

审核:王兆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