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文章首发于“时说新舆”,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
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可私信。
2025年9月7日凌晨,俄乌冲突迎来新一轮剧烈震荡。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自6日夜间起,俄军动用精确制导武器与远程无人机,对乌克兰中部、南部及东部地区的无人机生产、组装、维修设施及发射基地展开大规模打击,包括基辅西郊的“基辅-67”工厂与南郊物流基地。然而,这场军事行动的焦点迅速转向首都基辅——乌克兰方面宣称,俄军首次投入超800架无人机实施空袭,导致乌政府大楼首次遭袭并起火,基辅多地陷入混乱。
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披露,俄军此次空袭共发射800余架无人机与13枚导弹,其中4枚为弹道导弹。乌克兰空军补充称,部分无人机从白俄罗斯边境方向突入,试图突破乌防空网络。尽管乌方宣称拦截了大部分来袭目标,但仍有54架无人机与9枚导弹命中基辅、克里沃伊罗格、第聂伯罗及敖德萨等城市。基辅市军政管理局通报显示,袭击造成2人死亡、20人受伤,乌政府大楼屋顶与上层结构严重受损,火势持续数小时方被控制。
这场空袭的规模堪称俄乌冲突以来之最。乌克兰外长瑟比加直言,俄军“首次动用超800架无人机”是“对乌克兰主权的严重升级”,而乌国防部长什梅加尔更将其定义为“创纪录的袭击”。值得注意的是,俄军此次行动目标明确指向乌克兰无人机产业链,试图通过摧毁生产与存储设施削弱乌方持续作战能力。俄罗斯国防部强调,所有既定军事目标均被摧毁,且未对基辅民用设施发动额外打击。
基辅市中心的乌政府大楼首次遭袭成为此次空袭的标志性事件。据现场画面显示,无人机残骸坠落引发大楼顶层火灾,浓烟笼罩基辅上空。乌总理斯维里坚科证实,这是俄军首次直接攻击乌克兰行政中枢,尽管俄方否认刻意打击政府设施,但乌方认为此举具有强烈象征意义——既是对乌克兰军事抵抗的震慑,也是对西方援助效力的质疑。
基辅市民的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袭击发生后,城市地铁系统暂停运行,政府紧急疏散周边居民,而乌内务部长克利缅科透露,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多名被困者。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家紧急情况服务局统计显示,除政府大楼外,基辅多处住宅楼与基础设施亦遭波及,进一步加剧人道主义危机。
面对俄军空袭,西方国家反应两极。美国总统特朗普7日表态矛盾:一方面威胁对俄实施“第二阶段制裁”,包括“次级关税”等经济手段;另一方面又宣称将“很快”与普京通话,并邀请欧洲领导人赴美磋商和平方案。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被外界解读为特朗普对俄乌冲突的摇摆态度——既需回应国内强硬派诉求,又试图通过外交途径避免冲突升级。
欧盟方面,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提出的“26国保障部队”计划遭遇俄方强硬警告。普京明确表示,任何北约部队驻乌均将成为合法打击目标,迫使欧洲国家重新评估军事介入风险。与此同时,乌克兰正加速组建多国作战司令部,试图在潜在停火协议后构建防御体系,但这一举措被俄方视为“拒绝和平”的信号。
此次空袭暴露出俄乌冲突的深层困境。俄罗斯通过大规模无人机与导弹打击,试图摧毁乌克兰战争潜力,但乌方依托西方援助的防空系统与分散式军事设施,仍能维持抵抗能力。乌克兰则通过袭击俄能源基础设施(如布良斯克输油管道)反制,形成“以战养战”的恶性循环。
国际社会普遍担忧,随着双方打击目标从军事设施向民生领域扩散,冲突失控风险显著上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立即停火,但俄乌双方均未表现出妥协意愿。分析人士指出,除非外部力量强力介入或一方彻底丧失作战能力,否则这场“饱和攻击与反制”的僵局或将持续至2026年。
基辅的夜空被无人机与导弹的火光照亮,而和平的曙光仍遥不可及。当800架无人机的轰鸣声逐渐消散,留下的不仅是断壁残垣,更是一个亟待破解的战争困局。